科学运动是控“糖”良方
糖尿病是以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通常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导致。我国Ⅱ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在老年人中患病率更高,且呈上升趋势。
那么,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如何干预才能延缓发病进程呢?大量医学证据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食少动)对糖尿病发病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量研究证明,运动锻炼可治疗并预防糖尿病发生,如果每天都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糖尿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性会下降15%—60%。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而言,运动可改善葡萄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受损状态,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并延缓发病时间。除此之外,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改善骨骼肌功能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水平。
对于血糖异常者和糖尿病患者来说,经常运动能够消除体内多余热量,帮助恢复正常糖代谢,达到降糖目的。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建议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使肌肉有效利用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有利于体内脂肪燃烧。这些运动包括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爬山、游泳、跳舞、打太极拳等。对于老年人来说,快走是比较好的有氧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有诸多注意事项。必须在病情平稳、身体条件允许时运动。运动之前应得到医生认可,必要时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运动频率最好每天1次,每周3—5次。运动持续时间每次至少30分钟,一般不超过60分钟。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走路时能与人对话为宜。锻炼时注意穿合脚软底鞋和舒适的袜子,防止跌倒等运动损伤。最好与家人和朋友结伴,如果出现心慌、大汗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进食随身携带的糖块、巧克力等,必要时去医院检查。每天坚持运动,可有效降低糖耐量异常以及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