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启动“助残扶残一件事”办事窗口试点 “主题套餐”让残疾人少跑路
“您好,请出示一下身份证,然后填写《残疾人证新办申请表》《残疾人证新办评定表》就可以了……”近日,在东林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助残扶残一件事”办事窗口,工作人员正在耐心地指导居民填写表格。
正在办理该项业务的是该街道铁路村社区居民李卫。由于父亲身患残疾行动不便,他便来到街道帮父亲代办残疾证。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扶残助残一件事”办事窗口,他不仅很快办理了残疾证的申请,更在同一时间完成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业务。
“原本是想把残疾人证先办下来,然后再去社区、街道、残联,拿各类资料、盖章,申请相关补贴,听工作人员介绍才知道现在是‘一条龙’服务了。”李卫说,有残障人士的家庭本身负担重、压力大,跑多个部门办事的确会增加很多时间。如今,所有事项“一站式”办理,于残疾人家属而言,不仅可以节约经济成本,更能减轻心理负担。
李卫的父亲是我区第一个享受该项服务的受益者。这得益于区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各项惠残助残政策接连出台,但残疾群体信息相对闭塞,逐项提出申请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因不知情未能“应享尽享”。针对这一情况,区行政服务中心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不断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全面提高残疾群体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把助残扶残从“最后一公里”缩减到“最后一厘米”。
为切实助残扶残,我区各相关部门主动联动摸底“打基础”。由区行政服务中心、民政局、人力社保局、残联共同组建“助残扶残”专项任务小组,多次深入调研,精准摸排,最终集成残疾证申办、残疾人救助、创业就业补贴等11项政务服务事项,打造出“助残扶残一件事”主题套餐,将原先“分散式申请”模式转变为“一窗申请、综合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一窗发证”的运行模式,通过数据推送或材料传送等方式传达给对应单位,切实做到让工作人员和数据多跑腿,让残疾人少跑路。
有精准摸排,如何让“助残扶残一件事”高速运转起来才是关键。为此,专项任务小组经过多次会商,决定共同推动流程整合、优化流转环节、简化申报材料、压减跑动次数,将原本的“串联审批”转化为“并联审批”,压减审批时限70%、减少审批环节90%、简化申请材料38%、最多跑现场1次,极大程度减轻群众负担,提升了办事效率。
“目前,我区东林街道公共服务中心、万东镇公共服务中心率先启动‘助残扶残一件事’办事窗口试点。”区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残疾群体在该窗口申请业务时,可在“助残扶残一件事”套餐菜单内自由选择事项组合,进行联合申报,以前需重复提交的资料,如今只需准备一套即可。同时,“助残扶残一件事”已开通审批结果免费邮寄送达服务,如果当天拿不到证照,由受理部门通过邮递服务免费邮寄到申请人手中,从而达到让群众“只跑一次”的效果。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区还将探索“助残扶残一件事”线下专窗延伸、业务拓展、线上数据融通和表单整合工作,进一步拓宽群众申办渠道,提高“套餐”式业务的办理效率。
(刘亚兰 霍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