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万盛>区情概况>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日期:2024-02-0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4-02-05

历史沿革

万盛经开区境(以下简称区境)在殷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时期属巴国地。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国、巴国,建蜀郡、巴郡,区境大部分地区属巴郡,南部少数地区属夜郎联盟鄨国势力范围。

西汉前期,区境大部分地区属巴郡,南部少数地区属夜郎联盟鳖国势力范围;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公元前28—25年),夜郎灭亡,区境分属巴郡、犍为郡;东汉时期,区境分属巴郡、犍为郡;三国时期,区境属蜀汉巴郡;两晋南北朝时期,区境属巴郡;隋朝时期,区境分属巴郡、牂牁郡。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以今万盛区境为中心,置溱州,隶江南道,溱州辖荣懿、扶欢、乐来3县(乐来县不久后并入荣懿县),溱州州治在荣懿县(今万盛城区或青年镇一带),区境分属江南道溱州荣懿县、扶欢县及山南道涪州隆化县(后改为宾化县,即今南川)。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设黔中道,溱州隶黔中道,分山南道为东西二道,涪州隶山南东道,区境分属黔中道溱州荣懿县、扶欢县及山南东道涪州隆化县(宾化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溱州为溱溪郡。乾元元年(758年),溱溪郡复为溱州。元和三年(808年),废珍州(治所在今贵州正安一带),原珍州所辖夜郎、丽皋、乐源3县并入溱州。

五代十国时期,区境分属溱州荣懿县、扶欢县及涪州宾化县。溱州先后隶楚和后蜀,南平僚酋割据称雄,中央政权无力控制,原珍州地区从溱州分出,复为珍州(北宋初改为西高州)。

北宋前期,区境分属溱州荣懿县、扶欢县及涪州宾化县。庆历八年(1048年),溱州改隶夔州路渝州,皇佑五年(1053年),改宾化县为宾化寨(砦),隶属夔州路涪州。区境分属夔州路渝州荣懿县、扶欢县及涪州宾化寨。熙宁三年(1070年),朝廷平复南平僚李光吉、梁承秀、王兖三族叛乱,改荣懿县为荣懿寨,扶欢县为扶欢寨(扶欢寨不久后撤销),复宾化寨为隆化县;熙宁七年(1074年),朝廷再次平复南平僚木斗叛乱,于铜佛坝(今綦江区赶水镇)置南平军,辖南川县(今綦江)、隆化县(今南川)及荣懿、扶欢、归正、安稳等寨。区境分属夔州路南平军荣懿寨、扶欢寨、隆化县。

南宋大部分时期,区境分属夔州路南平军荣懿寨、隆化县(今南川)、南川县(今綦江)。宝佑六年(1258年),以播州县地置鼎山县,隶南平军,区境分属夔州路南平军荣懿寨(消失于南宋末期)、鼎山县、隆化县、南川县。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撤销南平军,隆化县改名南川县,隶重庆路总管府;废原南川县(今綦江),置南平綦江长官司,隶播州安抚司。区境分属播州安抚司鼎山县、南平綦江长官司及重庆路总管府南川县。

明朝时期,区境分属四川布政司遵义府桐梓县、重庆府南川县和綦江县。

清雍正时期,区境分属贵州省遵义府桐梓县、四川省重庆府南川县和綦江县。

民国时期,区境分属贵州省桐梓县、四川省南川县和綦江县。

1955121日,经国务院(55)国政常字第6号文批准,由贵州县桐梓县第十区的坪坝、兴文、中朝、箐林、上坝、板辽、天桥、茶园、大坝、农林、庙坝、民权、桃子荡、营寨、王家坝、景星、青山17个乡,四川省南川县第十区的万盛镇和邓家、大垭、腰子、丛林、簸箕、松林1个镇6个乡,綦江县的建设、青年、金灵3个乡,总计共1个镇、26个乡,加上南桐、东林两个煤矿区,成立重庆市南桐矿区。816日,南桐矿区正式成立(为重庆市直辖前第七区)。

1993216日,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南桐矿区更名为重庆市万盛区。48日,重庆市万盛区正式成立。

2011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重庆市万盛区和綦江县,设立重庆市綦江区、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

万盛幅员面积566平方公里,辖82街,20217月万盛经开区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235927人。202328日管委会工作报告指出,全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9.5亿元、增长3.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