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补助金” “黑科技改分” “熟人特招”……
高考结束,谨防这些骗局
随着高考结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家长和考生迫切想了解分数、求学的心理,使用多种不法手段设下陷阱,与高考相关的诈骗进入活跃期。为此,区反诈骗中心提醒,考生和家长要提高警惕,提防各种“高考骗局”。
诈骗形式多变
“我们是海南招生办,您儿子的高考成绩出来了,请点击以下网址进行激活并查看。”日前,海南市民李女士收到这样一条短信,按照提示操作后,李女士发现手机无法发送短信,之前收到的银行交易记录短信也被删除。李女士立即拨打银行客服查询,发现银行卡共被转走31600元,才意识到被骗。
区反诈骗中心民警丁警官介绍,不法分子先是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家长和学生的个人信息,抓住家长急盼掌握孩子成绩的心理,发送“查询高考分数”链接的短信,市民一旦点开,就落入了骗子的陷阱,被植入的病毒链接骗钱。
“除了‘传统’套路,针对高考招生的‘新型’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丁警官说,在手机应用平台上,有多款高考志愿填报的APP。这些APP大多宣称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能够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为其选择“最靠谱”的学校,并根据性格测试、职业测评测试等手段帮助考生选择最合适的专业。
然而,据调查,这类APP鱼龙混杂。有的APP需要充值成为会员,以“享受更好的定制服务”,而其实际查询效果却未必有效,可能还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
此外,还有不法分子在高考正式出分之前,给考生发送显示其姓名、学校和高考分数的信息,宣称可以通过“黑客”手段侵入网站修改各科成绩,按科收费。如果考生和家长“信以为真”,就掉进了不法分子设置的陷阱,被骗取钱财。
捂好“钱袋子”应对
“诈骗形式多变,但应对方式其实只需要记住一点,那就是捂好‘钱袋子’,不轻信、不转账、不汇款。”丁警官提醒,无论是“定金”“诚意金”,还是“学费”“活动费”,所有高考类诈骗案件的核心要素都是“钱”,一旦到了这个环节,考生和家长务必警惕,要多渠道进行了解核实,切勿轻信对方提供的“证据”。
丁警官提醒,高考的阅卷、高校的招录过程均执行严格的程序,并不像诈骗分子所言的有漏洞可钻。查分一定要在教育部门指定的官方渠道查询,不要相信短信上提及的内容,不要轻易点击短信上附有的链接网址;如不慎点击链接被骗,请尽快拨打110报警。
链接>>>>
常见“高考骗局”
“高考补助金”转账诈骗
骗子冒充教育局、财政局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准确报出考生姓名、学校等信息,通知考生可领取“高考补助金”,一步步诱骗考生和家长转账。
以特殊类型加分优惠诱骗
骗子冒充教育局、学校领导或考生班主任群发短信,以能帮未上线考生获取降分优惠或加分福利为诱饵,声称可通过“特殊关系”或渠道帮分数不够的考生以“特殊生”录取,对考生和家长进行诈骗。
花钱抵分入学诈骗
当每年录取进入尾声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家长迫切希望给孩子寻求录取机会的心理,声称可以“以钱换分”,实施诈骗。
打“补录”旗号行骗
一些诈骗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不熟悉招生程序的弱点,打着“补录”旗号行骗,声称考生“只要交钱,就能被录取”。
“有内部关系”招生诈骗
不法分子和中介打着招生机构“有内部关系”,利用考生和家长低分高录的侥幸心理及上当受骗后碍于面子不愿声张举报的心理,实施诈骗 。
伪造录取通知书行骗
一些不法分子或中介通过编造虚假招生院校、虚假合作办学单位招揽生源,以邮寄虚假录取通知书方式忽悠、蒙骗考生将各种费用打入个人或机构的银行账号。
模糊学校名称、资质行骗
每年的招考季,一些学校名称和知名院校相似的“野鸡”大学也卖力宣传,忽悠考生填报。这些学校打着“不看高考分数,进校包拿本科学历文凭”旗号行骗。
混淆办学类型蒙骗
一些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抓住部分落榜考生迫切圆梦的心理,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这类补习机构的办学等同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录取为名,蒙骗考生。
以交钱才给通知书为由行骗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搜集考生的个人信息。在获取考生信任后,不法分子会告知考生在接到录取结果后,要将学杂费打入银行账号,才能拿录取通知书。
打“军校”招生幌子诈骗
近几年,社会上有些不法人员谎称掌握军事院校或国防生“内部招生指标”,向考生和家长诈取钱财,公安部门已破获多起类似诈骗案件。
(刘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