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经开区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解读(文字)
创建高新区,万盛这样干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我区作为全市首批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区县之一,积极创建市级高新区,努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对于推动万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能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目标
●以万盛工业园区为主体进行申报创建,通过努力,早日将我区建设成为集自主创新、科技改革试验、高端产业辐射、高端人才聚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承载、科学发展为一体的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从六个方面推动创建工作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科技资源统筹、科研项目管理、科技金融、科技人才激励等方面创新资源配置力度,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提升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深化科技金融管理改革,加快推动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行产学研改革,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引进高端研发机构与人才团队,完善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建立符合创新规律“多维评价、效益优先”的评价体系。
着力夯实产业基础
●立足万盛功能定位,积极构建新能源(储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3”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围绕新能源(储能)产业中的锂电池电芯制造、新能源材料、储能电站及装备、新能源网联汽车配件、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等产业链,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元器件)产业中的石英晶体元器件、电阻元器件、电容元器件、电感元器件、射频滤波器、声表滤波器、天馈线及其他硬件等产业链,新材料产业中的电子新材料、建筑新材料、有色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产业链条,生物医药产业中的中成药、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育群,构建完整产业生态。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1.围绕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组建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支持建立国家、市级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量技术检测中心,中试基地,鼓励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有技术优势和特色的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合作,积极引导创建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着力引进培育科技咨询、检验检测、技术评估、成果转化等优质科技服务机构,全面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水平。
2.加大研发费用税前抵扣力度,稳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实施1亿元科技创新资金池工程。引导和推动园区加快步入集聚布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到2022年底,园区研发投入占全区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70%。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投入,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
3.按照“扶持培育壮大体量、招商引资做大增量”思路,培育发展一批存量科技企业,招商引进一批增量科技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实行科技招商、科技融资、科技奖励等多措并举,依托孵化器、产业园区等平台,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4.按照“开放创新、国际视野、政府引导、以用为本”的思路,坚持遴选发现、协同培养、吸纳引进并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依托新型研发平台、重点科研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或创新团队。
5.鼓励发明创造,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实施专利创造活动,及时将科研成果、核心技术申请专利保护。2022年底,园区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保持40件以上。
6.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全面融入生态文明、运动健康,建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物流、金融、零售、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全域化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建设商贸高技术服务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强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发展保持稳定,聚焦新能源储能等战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节能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大力开展技能改造,以数字化赋能产业绿色高质量转型。
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新(重庆)合作等重大发展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新能源(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出口产业集群。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为重点的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业务的高端发展,引导和支持核心企业和中介机构建立分包中心。鼓励内资企业与跨国研发机构开展合作,推动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强化招商引资,力争在区内重点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加大与周边区县及黔北地区产业发展联动,打造渝南黔北产业高地。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规划引领,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导向,结合辖区资源禀赋条件、要素保障能力、历史发展基础等因素,实现园区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加快平台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拓展园区规划范围,加快重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开工,投产增效促发展。强化协调服务,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满足重点企业、工业项目的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