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万盛治愈系美丽休闲乡村 徜徉田园 诗意栖居
晨曦中的石林镇石鼓村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画。(资料图)
星空木屋、主题民宿、诗意连连相映成趣……慢节奏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为很多人放松休闲的一种选择。广袤的乡村不仅承载着城市难得一见的独特风景,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让泥土的养料滋养你的身心,人才是从容踏实的。
今年9月,丛林镇绿水村获评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今年4月,南桐镇王家坝村、金桥镇青山村获评“重庆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去年12月,万东镇五和村、石林镇石鼓村、丛林镇新建村获评“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目前全区共有13个村入选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一项项国家级、市级荣誉,凝结了万盛美丽乡村建设的累累硕果,也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
一村有一景,一景有一韵,颇有一番人在画中游、品得真闲情的惬意。
金桥镇青山村,村民在院坝为绿植浇水。(王泸州 摄)
乡村山水之美:青山叠翠水悠悠
石子路、石板道,青砖黛瓦马头墙,走进金桥镇青山村,仿佛看到一幅江南山水画。来自重庆中心城区的游客汤铭悠闲地走在乡间小道上,不时停下来用手机记录身边的美景。
“青山叠翠,碧波荡漾,这才是青山湖最美的姿态!”摄影爱好者刘畅镜头记录下青山湖美丽山水,徜徉在充满诗意的田园中,好不惬意。
无论什么时节,金桥镇青山村总是一幅安宁朴实、祥和美丽的景象,像极了古诗里描绘的乡村。
青山村距离万盛城区10公里,面积12.6平方公里,地处国家湿地公园青山湖核心,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近年来,随着万盛旅游的蓬勃发展,该村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先后实施环湖步道、美丽家园、饮水提升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发展特色林业种植、养殖,形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新模式,变成了市民游客短途旅游的“热门地”。
旅游激活美丽乡村发展之路,青山村的发展亦是如此。围绕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青山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注入了山与水的内涵,统一打造农房外观风貌,真石漆外墙、琉璃瓦、彩色墙裙砖,倒映在湖面,自成一道美丽风景;湖面泛舟、休闲垂钓、湖畔露营,游客行程更加丰富有趣。
“周末带家人来湖边垂钓、露营,看看山水,亲近自然,不出远门,也能享受旅游的快乐。”市民李平说,青山村是他最喜欢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之一,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消费便宜,非常适合亲子游。
游青山村,自然是冲着青山湖去的。冬日里的青山湖,一树树渐红的水杉、红枫装点着千山万壑,映红了碧水蓝天、粉墙黛瓦,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每年入秋后,这里就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青山环抱,晨雾悬挂树腰,树木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中更显斑斓,加上村居的袅袅炊烟,构成了如梦如幻的仙境,树、花、白鹭也似仙境之物。
“这个时节,最美就是阳光里、湖岸边。”今年29岁的摄影爱好者周扬喜欢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寻找摄影灵感。
除了青山村,五彩斑斓的鱼子村、水墨画般的白龙湖村同样是游客、摄影客追逐的美丽乡村好去处。
关坝镇凉风村风景优美。(资料图)
乡村原始之美:宜居宜游待客来
阳光洒进绿色山峦,照耀着关坝镇凉风村。今年55岁的万盛人赵红萍和几个好姐妹,在村口8.8米高的鱼雕塑旁合影留念。随后,姐妹们一路进村,目之所及,公路宽敞整洁,河堤傍着彩色健身步道蜿蜒前行,鱼塘错落有致,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点缀其间……
凉风村是重庆市首批美丽宜居乡村,也是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和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是万盛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迷人村庄?
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三面青峰、翠绿层叠的凉风村,卧伏在一条狭窄如带鱼状的山坳里,群山簇拥,白云缠绕,犹如一叶扁舟行驶在碧波万顷的绿海中。
村内,一栋栋新农房随坡就势呈梯形布局,起伏的山、流动的水、摇曳的青草鲜花,披翠盈碧,与畅游塘中的鱼儿、曲径通幽的游步道交织在一起,深沉而厚重,清新而典雅。
池塘里,肥硕的荷叶在翡翠心窝中珍藏着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鱼儿在荷叶间欢快畅游,拂动清澈的水泛起圈圈涟漪。
近年来,凉风村发展生态鱼、花卉苗圃、李子、观赏荷花等产业,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畅游其中,既能感受田园诗意,又不禁为乡村变化所叹服。
“热门景区人多,不如到乡村体验乡野乐趣。” 赵红萍说,每逢假日,她都会邀上亲朋好友到凉风村休闲度假,累了就择一户农家乐小住一宿,尝地道的农家美食,身与心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松。
在万盛的苗族同胞聚集地——更古村,游玩了大半天的刘念久久不愿离去。她说,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物无不透着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更古村里清一色的苗家木质房屋,紧凑而不失灵秀魅力:牛角撑、美人靠、转角廊道、雕花大门和窗户,每个元素都刻印着一段历史,屋顶瓦片拼成的巨型牛角,如同图腾,守望着苗家儿女的平安。
“村里的文化陈列室有大鼓、芦笙、苗族服饰等一件件古老的苗族物件,向游客构建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苗家文化世界。”刘念说,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落总能留住游人的脚步。
石林镇石鼓村,以大坝梯田而名声渐起。每年秋天,梯田里,无垠的稻浪一波又一波地翻滚,挺直脊背的穗秆在风中摇摆,灿烂的金黄分外夺目。
近年来,石鼓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水环境治理、垃圾集中处置、污水接网纳管,高标准推进乡村旅游公路、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实现“乡村颜值”和“内涵气质”双提升,聚焦短板,合力攻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别有一番“青山郭外斜”的古朴美感。
“万盛离中心城区很近,很适合短途旅行,加上这几年乡村旅游设施日渐完善,我们已把万盛作为乡村游的首选地。”来自大渡口区的游客周磊说,上周,他带着家人到板辽村游玩,钓了几条鱼,在旁边的农家乐吃地道农家饭,特别惬意。
丛林镇绿水村村貌整洁。(资料图)
乡村发展之美:绿遍山原换新颜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公布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全国256个村落入选,丛林镇绿水村位列其中。这是绿水村继“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宜居村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之后,拿下的第4个国家级荣誉。
一个普通的村子为何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绿水村距万盛城区10公里,南万高速、303省道、丛林至黑山旅游环线穿境而过。行车至标有“西部菌谷·绿水人家”的牌坊,就说明到了村口。
自然风貌、生态环境、乡土文化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丰富;村容村貌整洁,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等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评选的重要条件。
从绿水村村口一路向前,仿佛置身陶渊明笔下恬静的乡村美景图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近年来,该村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按照“一组一特色”,开展庭院风貌提升、院落节点景观打造,整治农房旧房320户,完成小竹林入口、水井湾、长五间、创业园景观节点建设、庭院整治及房前屋后环境美化。
与此同时,建旅游厕所、垃圾中转站,建成“一环三纵四横”旅游交通网络,建设高标准农田,完成土地生态修复,建设健身广场,改造院落风貌10余处……一系列举措下,越来越美的绿水村陆续获得“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绿色村庄”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宜居村庄”等荣誉,游客纷至沓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近段时间,王家坝村漫山遍野的金丝皇菊竞相绽放,一朵朵金黄色的花朵硕大饱满,摇曳生姿,点亮了深秋的田野。
“高峰期,每天有千余人来赏花。”王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王家亮介绍,每逢采摘季,金丝皇菊种植基地都会引来大批游客,成为万盛热门的网红打卡地。
金灿灿的花海,不仅能吸引拍照打卡、体验亲子采摘乐趣的游客,还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帮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据了解,为挖掘村里的特色资源,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19年4月,村里经过多方考察后,决定种植金丝皇菊。经过五年时间,王家坝村的金丝皇菊形成了从种植到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万东镇五和村梨花在春天盛开。(资料图)
乡村文化之美:创新融合“文农旅”
传统旅游产业大都依靠旅游观光、住宿、饮食来带动消费,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单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群众的出游需求,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文化创意,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将是景区发展的趋势。
“溱州文化”“农耕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万盛各地依托本土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入品牌文化创意,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
每年阳春三月,万东镇五和村,一簇簇白色的梨花缀满枝头,美不胜收,千余亩五和梨园游人如织。梨花盛开期间,五和村还举办了“五和梨花文化旅游节”,戏曲大咖梨园唱戏,为乡村美景注入文化韵味。
“戏曲元素和旅游相结合,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五和村党总支书记周冬勤介绍。五和梨花文化节已经举办了八届,一方面,通过以花为媒,以节会友,以戏揽客,打响了五和村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另一方面,举办采果节、兴办农家乐等,形成了集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农旅融合”田园观光综合体。该节会获评了“重庆十大最具影响力乡镇节庆”“重庆十佳赏花踏青胜地”“重庆市戏剧家活动基地”称号。
“在城市待久了,很怀念农耕生活。”近日,市民王瑞一家专程到金桥镇尚古村落景区体验农耕的乐趣。
尚古村落农耕文化体验园建有农耕文化长廊、农耕文化展览馆、农耕体验梯田等观光体验区。在农耕文化展览馆内,陈列了农耕器具、生活用具、民俗文化传承道具2000余件,并专门针对城市游客推出了打谷、推磨、挖藕、捉鱼等农事活动。
“我们保留了传统农耕生产工具,希望向游客传递一种文化理念。”金桥镇旅游办负责人游敏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农耕文化面临被遗忘的境地。农耕文化体验园留住了乡愁,让年轻一代通过体验农事活动,传承农耕文化。
每年春天,青年镇板辽村的翠信茶业生产基地,一垄垄茶树随风摇曳,嫩绿的新芽迎风而立,采茶工人分散在茶山各个角落,灵巧的双手在茶树上来回飞舞,将一片片鲜嫩的芽尖收入茶篼中。
翠信茶业生产基地已有20多年的种植历史,面积约120亩。近年来,该基地以“农业旅游化”为发展方向,将茶叶与旅游、文化融合,形成“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打通了茶业与旅游业的界限。
在“茶文旅”体验项目中,该基地增配炒茶、制茶用具,游客可以现场体验制茶过程,品尝茶叶炒鸡蛋、茶叶粽子、茶叶土鸡汤、茶叶野菜饭、茶叶饼等美食。在现场,游客不仅能参观生态茶园、吃农家宴、了解制茶器具和工序,还能参与制茶、观看茶艺表演,体验沉浸式茶文化之旅。
(叶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