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万盛 处处皆景 ——“记录美好生活 发现万盛之美”全国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暨颁奖典礼反响热烈
5月16日,“记录美好生活 发现万盛之美”全国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暨颁奖典礼在万盛子如广场举行。活动现场,181幅获奖照片集中展现了我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生态旅游、文化体育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新气象,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上海联络部副部长种楠:
向更多人推荐万盛风光
春风吹拂,桃花盛开,几名身着苗族服饰的姑娘们言笑晏晏,信步于万盛石林风景区,享受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
这个美丽的画面,来自于“记录美好生活 发现万盛之美”全国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中名为《石林踏春》的照片组图。
“这组图片一共有四张照片。当时在采风时,迎面走来了几名苗家姑娘,她们身着美丽的服饰,穿行在桃林间,突然感觉这样的画面很美,就立马拿相机记录了下来。”说起背后的创作故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上海联络部副部长种楠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来万盛石林不仅惊叹于“海螺沟”“一线天”等石海奇景,游走在苗王寨,还邂逅热情的苗族同胞,感受到了苗家的民族风情。
万盛石林风景区形成于奥陶系,集“山、水、林、石、洞”为一体,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石林。各类造型各异的地表石林,神秘璀璨的地下溶洞,让人大开眼界。
“一边是秀丽山川,一边是花团锦簇,让我深切感受到万盛的好空气和高颜值。”种楠说,在万盛开展创作的这段时间,他看到了这座城市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生态旅游、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新面貌、新气象,“回去以后我要向更多的朋友宣传、介绍万盛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风情。”
(向虹谕)
光明网光明图片事业部总监季春红:
在镜头中读懂万盛发展密码
获奖的181幅作品于当天向观众展示。这些作品有的捕捉万盛羽毛球赛事的精彩瞬间,有的定格万盛乡村绝美画面,有的反映万盛城市发展变化,有的展现万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了万盛城市的新变化和新发展。
“总体来说,此次大赛作品题材广泛,角度新颖,生动讲述了‘万盛故事’,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光明网光明图片事业部总监季春红表示,从作品中,看到了摄影爱好者对万盛的挚爱,对万盛城市文化的感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用镜头去捕捉万盛风貌、记录城市发展,把万盛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相伴相依,互为表里,这种记录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邂逅。”季春红说。
季春红作为本次摄影大展的评委之一,他更喜欢产业发展类题材,一等奖《云端上的风电美如画》这幅作品令他印象深刻,一台台风电机组矗立在高山之巅,与云雾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图片的背后浓缩了万盛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图景,也凸显了万盛绿色发展的鲜明底色。近年来,万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丰富的高山风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戴 鑫)
市民冯玉明:
为万盛发展点赞
扣杀接球、飞身救球、精准防守……羽毛球赛场上“硝烟四起”,场上的运动员们发球干净利落,接球迅速有力,赢得观众阵阵叫好声。
文化体育类特等奖《羽球飞扬》把区文体中心羽毛球馆内打球的运动员,在球场上辗转腾挪挥舞球拍的身影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运动员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我是一名羽毛球爱好者,也参加过区里举办的羽毛球比赛。如今许多羽毛球比赛在万盛举行,羽毛球成为万盛的一张‘名片’。作为万盛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市民冯玉明看着照片竖起了大拇指。
一幅幅画面蒸腾着发展的气息,一个个镜头展现着时代的印记。当天,在摄影展现场,精美的作品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观看,大家一边欣赏一边为精美的摄影作品点赞。
万盛被誉为中国羽毛球之乡,先后培养输送了钟波、张亚雯等36名知名羽毛球教练员和运动员,为国家和重庆的羽毛球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举办一系列羽毛球赛事,其中,中国·重庆万盛“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成为了全市唯一的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2022年,我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被中国羽毛球协会授予“2022—2025年新周期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这是万盛自2007年以来,连续5个周期荣获此项荣誉。
(戴 鑫)
秦皇岛市女摄影家协会主席关欣:
万盛是一座让人“惊喜”的城市
雨后的定青生态茶园,薄雾缭绕,绿意盎然,微风拂过,阵阵茶香沁人心脾。采茶女们腰系竹篓,穿梭在茶树丛中,双手指腹翻飞,采下一片片翠绿鲜嫩的明前茶,轻轻放入竹篓……在“记录美好生活 发现万盛之美”全国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现场,这幅名为《春茶》的照片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没想到,这幅照片这么受关注,还获得了本次大赛乡村振兴类三等奖。”谈及这幅照片背后的创作故事,秦皇岛市女摄影家协会主席关欣告诉记者,当天在万盛采风过程中,正好下起了小雨,她站在茶山高处,看着薄雾笼罩下的茶园,绿意盎然,恍如“仙境”,一下子就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
近年来,一批像定青生态茶园这样的茶旅融合旅游产品在万盛相继出现。其大多以“农业旅游化”为发展方向,将茶叶与旅游、文化融合,形成“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打通了茶业与旅游业的界限,成为万盛不断延伸产业链、探索文旅融合新发展的缩影。
“很感谢主办方举办这样一个比赛,让我零距离感受了这座城市的美丽风光。”关欣谈到,万盛是一座让人“惊喜”的城市,今后她还会拿起手中的镜头去见证、记录、挖掘这座城市更多的动人画面,讲好万盛故事,让更多人关注万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向虹谕)
区融媒体中心特约记者曹永龙:
用镜头记录万盛的日新月异
平坦宽阔的田间道路纵横交错,平整美观的灌溉沟渠直达田间地头,挖掘机、耕地机在田间往来作业,一幅“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画卷跃入眼帘。
“记录美好生活 发现万盛之美”全国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的这张名为《高标准农田美如画》的特等奖照片,浓缩了万盛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也凸显了万盛绿色发展的鲜明本底。
近年来,我区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思路,通过农田水源、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一系列工程建设,有效整合土地资源,不断完善农田物资装备,全方位提升耕地地力,将巴掌田整合成“大条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格局基本形成。
透过这幅照片,可以感受到区融媒体中心特约记者曹永龙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数十年来,他将镜头对准万盛乡村,拍下了成千上万张不同题材的照片,见证了绿水青山的最美模样。
“作为一名万盛人,我热爱这片土地,用镜头展现她的美丽,是我抒发对这片土地热爱的一种方式。”谈及这次获奖,曹永龙笑着说,这份荣誉是责任、担当,更是自己摄影路上的“热情充值器”,今后他还要用镜头记录万盛的日新月异,记录“万盛故事”中一个个闪亮的瞬间。
(向虹谕)
市民张华萍:
摄影作品很接地气
“这幅图片非常有意境,我也去过丛黑公路,确实和照片一样,云雾缭绕的公路给人很清爽的感觉。”市民张华萍看着乡村振兴类二等奖作品《全国美丽乡村路丛黑公路》组图,赞不绝口。
透过这组照片,可以感受到丛黑公路绿意盎然,美不胜收。日前,经中国公路学会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丛黑公路入选“第二届全国美丽乡村路”。
丛黑公路全长15.681千米,集生态观光、旅游体验、文化休闲、体育健身于一体,实现了路与路、路与景的无缝相衔,是交旅融合、交农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的示范路。
在现场看到,前来参观展览的市民纷纷拿起手中的手机,用镜头记录下这些优秀摄影作品。张华萍告诉记者:“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今天来到摄影展,除了欣赏,更多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展览的摄影作品大多反映万盛近年来的发展,很接地气,又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拍摄角度和光影变化都值得学习。”
(戴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