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探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探讨
党工委党校课题 吕妮 封凯 周耷
摘 要:“十三五”以来,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和旅游融合,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利好政策、资源禀赋、市场规模等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要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地区发展不平衡、文化消费水平偏低、资源转化程度低等问题及困难。要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深入挖掘巴蜀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并且,建立协同分工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2022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全面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聚焦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提出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三个建设定位,以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整体竞争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和旅游品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文化和旅游融合,不仅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是推动国家文旅融合战略的重要支点、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区域文旅融合水平从而提升文化消费层级、促进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的优势分析
(一)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新局带来重要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与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地理优势,对巴蜀文化走出成渝地区、促进当地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和印发的《201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在以上四大城市群中,成渝城市群是唯一地处内陆的地区,既对西部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国内循环的重要支点,未来将成为内陆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在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支持下,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为国家“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工程,四川、重庆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为指导文件,出台一系列巴蜀文化旅游发展政策制度,大力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地文化旅游部门出台多项政策,强化跨省市的交流与合作。2021年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具体从五个方面提出要健全成渝地区文化旅游合作机制,加深地区间的互动交流,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四川要建立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总体目标,打造高质量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多市根据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制定促进文旅融合的政策规划。例如,《乐山市 “十四五”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 2021—2025) 》明确提出,乐山旅游业迎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国家战略的利好机遇; 遂宁市提出要加强与周边地区协同合作,促进遂潼两地的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走在川渝毗邻地区前列。截至2022年,四川、重庆两省市党委、政府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共签订省级、市县级文旅战略合作协议63份,成立文旅合作联盟11个,推动重点任务107项,推动重点片区文物保护项目20余个,联合承办文化和旅游活动50多项,相互推介精品剧目20余部,联合举办展览展示活动50多个,先后发布精品线路70余条,9个纳入发改部门统计口径的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0多亿元。
(二)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丰厚
自古以来,川渝地区文化同源、历史同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从山地到平原,从民族村寨到广袤城市,川渝地区在历史的积淀和现世的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巴蜀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各具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而巴蜀文化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广义上的巴蜀文化,是指整个四川与重庆古代及近代的文化,是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资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内涵丰富,拥有峨眉山 - 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等 7 处世界遗产,阆中古城、南川金佛山等19处国家5A级景区,成都市、重庆市等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邑县安仁镇、石柱县西沱镇等3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所有不可移动文物类型。
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成渝地区具有资阳鲤鱼桥遗址、简阳龙垭遗址等旧石器时代遗址,古蜀文明孕育出的金沙、三星堆等遗址。其中,金沙遗址出土了我国所有先秦文化遗址中数量最多的玉器、金器、石质雕塑和象牙,以及震惊世界的、已成为我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神鸟金箔。从独具特色的汉阙体系,到以成都武侯祠、剑门蜀道为代表的三国蜀汉文化,唐宋明清的帝王陵寝,再到成都杜甫草堂、眉山三苏祠等文人活动遗迹,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
在宗教文化资源方面,成渝地区五大宗教俱全,其中佛教文化资源尤其丰富。佛教圣地峨眉山闻名遐迩。作为“大佛之乡”,巴蜀地区大佛群的数量占全国十米以上大佛的70% ,在佛教文化史和雕塑艺术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成渝地区还有鹤鸣山、青城山等串联起来的道教宫观,以及西南地区最高、保存最完好的荣昌天主教堂。
长征精神和革命文化也在成渝地区熠熠生辉。成渝地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不仅有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遗址遗迹,还有许多伟人故居、革命根据地。从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串联起来的红岩联线,到成都的80 个革命遗址,以至仪陇、乐至、广安等地的伟人故居,成渝两地的红色文化旅游走廊营造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成渝地区还产生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川酒川菜等饮食文化资源,如彝族婚俗、羌族刺绣等民俗文化、特色文化,都体现了巴蜀地区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地域风情。
除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外,成渝地区还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水利资源等。当各种类型的资源与文化要素结合之后,文化便对其进行赋值,以旅游的载体体现出来,这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带来积极意义,不仅丰富了成渝地区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还能够促进巴蜀文化更好地传播。
(三)公共服务与旅游市场稳步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快速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市场都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总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在人口方面,2022年成渝地区内常住人口约9700万人,其中城镇化率超过60% ,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成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成渝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持续增加。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为拉动文化旅游消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促进城镇现代化建设、乡村经济文化振兴创造了消费空间,有利于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推动实施“农业+旅游”等具体文旅融合策略。
成渝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两大主要城市发挥了文化引领的重要作用。例如,据2019—2021年的《四川统计年鉴》和《重庆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成渝地区共有84个艺术表演团体机构、175座文化馆、310个博物馆和8640名博物馆从业人员。2020年仅重庆一地的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 (站) 就举办了6247个展览和27026次文艺活动,艺术表演团体在国内演出12. 92万场,观众达到1734万人次。尽管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但也推动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行业更加侧重周边游和乡村、城镇旅游,促进旅游市场加强与文化的融合,使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文旅融合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文化旅游新业态、云服务方面展现出较大发展空间,从而推动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模式难以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二)特色文旅资源赋能较弱,延伸发展水平不高,巴蜀品牌不亮
(三)川渝文旅产业协同治理机制有待完善
(四)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服务接待能力不足,离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五)文化和旅游专业人才缺口大,难以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文化内涵的挖掘、提炼与融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文旅融合重在建设新时代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在推动文旅融合的进程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需要加强对巴蜀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提炼,提高文化对旅游的赋值,加深游客在旅游中感受到的文化记忆。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以数字技术推动文旅融合,增强对文化资源的整理和传播
2.举办区域性的文化主题活动,鼓励大众积极参与
3.推进巴蜀文创产品的创作与生产,加强文物的保护与传承
(二)打造高质量的文化旅游空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深度文旅融合需要为各个城市、联线城市、区域城市打造点、线、面的实景和数字文旅空间。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来说,加强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提炼与融合之后,需要利用文化等相关资源的融入以进一步完善旅游空间的建设。
1.形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IP,加强主题公园等旅游景点的建设
2.打造生态化的新潮旅游场景,促进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建设
3.丰富夜间旅游内容,形成夜间消费聚集区
(三)建立一体化的协同分工机制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的高质量建设
(五)培养数字经济时代新型文化旅游产业人才
(六)促进巴蜀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互动交流,保护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
四、结语
文化旅游发展正在由争夺资源的区域竞争走向谋求共赢的区域竞合,只有以更广阔的视野,不断整合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条,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跨区域发展模式,并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引领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要基于乡村、城市和区域的特定需求,推动文化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给旅游者,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宜苓,孙根年,刘焱,黎娇 . 区域旅游双核结构与川渝地区旅游协同发展 [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11):1388-1393.
[2]傅才武: 《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
[3]方澜 . 四川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思考 [J]. 企业经济,2010(5):132-134.
[4]李明德 . 谈谈对区域旅游的认识 [J]. 旅游学刊,1993(1):22-23.
[5]鲁宜苓,孙根年,刘焱,黎娇 . 区域旅游双核结构与川渝地区旅游协同发展 [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11):1388-1393.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