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党工委党校课题组 杨 润 徐青华 邓美玲
【摘 要】本研究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展开,揭示两者之间内在机理与实际作用。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优化效应,而新型城镇化进程又能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互利共荣的发展态势。通过对当前政策实施效果、区域发展合力、辐射带动作用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分析,诊断出存在的薄弱环节。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一是坚持因地施策,协同提升各个地区的政策落地能力;二是加强区域联动,努力形成耦合协调发展的区域合力;三是发挥带动作用,持续提高核心城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四是坚持生态优化,不断推动新型城镇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
在当前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两个紧密相连的重要议题。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则是强调以人为本,两者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0)》的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被明确纳入城镇化规划进程中,这进一步强调了两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再次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尤其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的全过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
一、理论逻辑: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虽各有侧重,但它们的本质属性都聚焦于“人”,彼此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具有优化效应[1]
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基础。一方面,绿色产业的兴起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绿色引擎,引领着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向高效、环保方向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不断推动低碳生活方式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技术在城镇建设和运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还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还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和改变消费模式,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和支撑。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下形成的优良生态文化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有着积极影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生态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引导公众意识和行为方式发生转变,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进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合作,有助于营造支持新型城镇化的社会氛围。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涵盖了文化和教育等软实力的提升,这些非物质因素在新型城镇化中同样不可或缺,它们不仅提升了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活品质,还增强了人民对绿色、可持续城市生活方式的追求。
(二)新型城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促进效应[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它重塑了城镇空间结构,减轻了城市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绿化、节能建筑的推广、污水处理和垃圾回收利用等环保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城市运行对环境的影响,减轻了城市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城市和区域,绿色交通和低碳城区的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生态文明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促进了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生态保护网络。如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城镇化不仅提升了该区域的经济实力,还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另一方面,它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向绿色生态倾斜,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投资不断增加,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清洁能源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成为新兴产业热点,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废物资源化利用率大幅提升,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再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效推广了循环经济模式。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还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二、现实逻辑: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不断完善,但政策实施效果不佳
(二)水平不断上升,但区域发展合力不足
(三)地位不断提高,但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四)生态不断恢复,但生态系统功能不全
三、实践逻辑: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因地施策,协同提升各个地区的政策落地能力
第一,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第二,强化政策监管力度。第三,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
(二)加强区域联动,努力形成耦合协调发展的区域合力
第一,明确发展目标与规划。第二,深化产业协同发展。第三,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挥带动作用,持续提高核心城区的空间溢出效应[3]
第一,坚持提升“双核”发展能级。第二,构建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空间发展格局。第三,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
(四)坚持生态优化,不断推动新型城镇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一,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城市。第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第三,鼓励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黄承梁.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J].党的文献,2019(5).
[2]陆铭,李鹏飞,钟辉勇.发展与平衡的新时代:新中国70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J].管理世界,2019,35(10).
[3]李扬杰,张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23,9(9).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