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对“画”万盛 笔墨传承城市人文精神
对“画”万盛 笔墨传承城市人文精神
——万盛城市人文精神与小学艺术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和平小学课题组 张程铭 李灵芝
摘要:本研究聚焦万盛城市人文精神与小学艺术教育的融合实践。于新时代教育育人功能凸显及城市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背景下,以万盛“自信包容、敢为人先”的城市人文精神为切入点,借理论分析明确融合的学理支撑与现实意义。构建融合的目标导向,含“传承・奠基”“丰厚・扎根”“坚守・开放”三阶段,涵盖资源收集、课程融合、多元策略构建等内容。探寻融合的实施路径,包括校本课程开发及专题艺术创作活动。阐述融合的特色创新,体现于学校艺术特色发展与艺术课程创新发展方面。展示融合的育人成效,涵盖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校人文精神传承及城市人文精神扩展。研究成果为培育新时代小学生、弘扬城市人文精神及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内涵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万盛城市人文精神;小学艺术教育;融合实践;育人成效;特色创新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新时代,教育育人功能愈发凸显,城市人文精神作为城市灵魂与核心价值,对学生品格与素养培育意义重大。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独特人文属性,在传承城市人文精神方面可发挥关键作用。万盛这座拥有丰富人文资源的城市,其“自信包容、敢为人先”的城市人文精神与小学艺术教育的融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万盛城市人文精神与小学艺术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构建具地域特色的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提升学校艺术教育育人质量,培育具地域人文品格的新时代小学生,弘扬万盛城市人文精神,传承学校矿区子弟校精神。
二、理论导向
(一)理论来源
1.城市人文精神的育人性。教育之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学生个体的城市人文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文化印记、情感特点、精神品质与实践特性。依据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城市人文精神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逐步渗透与形成,为学生提供丰富精神滋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在参与城市文化活动中,感受城市人文精神内涵,进而塑造自身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
2.艺术教育的人文属性。艺术教育绝非仅仅传授艺术技能,根据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艺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与人文素养。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应立足地域人文资源,紧扣学生城市人文精神传承主线,在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中发挥城市精神的引领作用,助力学生从艺术视角洞察城市变化。
(二)现实意义
1.弘扬万盛城市人文精神。万盛作为移民、转型、工业、旅游、运动城市,拥有丰富人文资源与深厚文化底蕴。其城市人文精神涵盖工矿精神、运动精神、旅游文化与红苗民族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万盛人。小学艺术教育与城市人文精神的融合,有助于更好地弘扬万盛城市人文精神,传承地域文化。例如,通过艺术作品展示万盛的多元文化特色,能让更多人了解并感受万盛城市人文精神的魅力。
2.传承学校矿区子弟校精神。和平小学始建于 1952 年,原为南桐矿务局子弟校,具有深厚矿区文化底蕴。学校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办学方向,少儿国画作为龙头项目已有 30 多年发展历程。将万盛城市人文精神与小学艺术教育融合,有利于传承学校矿区子弟校精神,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矿区历史元素,使学生在艺术学习中传承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
3.培育小学生人文品格。小学艺术教育与万盛城市人文精神的融合,能够引导学生践行“自信包容、敢为人先”的城市人文精神,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与人文素养,使学生具备城市人文品格,成为新时代优秀人才。例如,在艺术创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接纳多元文化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包容品质。
三、目标导向
(一)“传承・奠基”初探期
1.资源收集与整理。课题组成员走访万盛的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文化馆等地,收集大量万盛区域人文资料与工矿遗产图片。同时,采访老矿工与区内艺术家,了解万盛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经整理分类,建立学校少儿国画教育资源库。
2.实地考察与写生。组织学生前往学校附近的工矿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写生。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观察工矿遗址的建筑风格与机械设备,并用国画形式记录。通过此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国画绘画技巧,还对万盛工矿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传承・奠基”阶段收集的资源和学生的初步体验,为“丰厚・扎根”阶段的课程融合提供素材和情感认知基础。
(二)“丰厚・扎根”推进期
1.课程融合与教学实践。将万盛城市人文资源成果融入少儿国画艺术教学实践。例如,在国画教学中引入万盛红苗民族文化元素,让学生学习红苗民族服饰、头饰等绘画技巧,了解其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同时,组织学生参观万盛旅游景点,如黑山谷、龙鳞石海等,让学生用国画形式描绘家乡美丽风景,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主题单元构建与教学案例。初步构建少儿国画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城市人文主题单元,如工矿精神主题、运动精神主题、旅游文化主题、红苗民族文化主题等。以工矿精神主题单元为例,教师讲述万盛工矿历史与矿工奋斗故事,引导学生用国画形式表现矿工劳动场景与精神风貌。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万盛工矿精神的内涵,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
“丰厚・扎根”阶段的课程实施,为“坚守・开放”阶段的多元策略构建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积累经验和能力支撑。
(三)“坚守・开放”发展期
1.多元实施策略构建。构建城市人文精神与艺术教育融合育人的多元实施策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项目式学习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在教学评价上,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国画作品,还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
2.校园文化活动与艺术展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画比赛、艺术展览、文艺汇演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例如,2024年5月18日,学校在校外矿工广场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展演活动,学生“传承工矿精神”主题的少儿国画艺术作品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提升了学校美育影响力。
四、路径探寻
(一)校本课程开发
1.开发地域性校本课程。。
2.收集地域性教学资源。
3.突出地域性教学素材。
(二)专题艺术创作活动
1.“我眼中的万盛变迁”主题创作。
2.“万盛红苗文化体验”主题创作。
3.跨学科艺术实践活动。
五、特色创新
(一)确立融合视角下的学校艺术特色发展
1.立足地域文化,彰显城市人文精神。
2.构建多元实施策略,提升育人质量。
3.注重实践研究,突出可操作性。
(二)构建融合视角下的艺术课程创新发展
1.课程内容创新。
2.教学方法创新。
3.评价方式创新。
六、育人成效
(一)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1.区域非遗技艺鉴赏能力。通过对万盛民间艺术如粽编、根雕等的学习与欣赏,学生传统艺术鉴赏能力显著提升。学校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展示技艺,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学会辨别粽编不同风格、根雕刀法与造型特点。在学习少儿国画过程中,学生将民间艺术审美观念融入其中,如在国画构图中借鉴剪纸对称、均衡原则,在色彩运用上参考木雕古朴色调,使作品更具地域文化特色。学生在欣赏以万盛城市人文精神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展览时,能够准确分析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手法。例如,在欣赏一幅描绘万盛矿山夜景的国画作品时,学生能从画面光影处理、色彩搭配等方面欣赏美感,同时理解画家对矿工辛勤工作的赞美之情及对万盛工矿文化的敬意。
2.区域艺术作品欣赏能力。接触和学习本区艺术创作与万盛城市人文精神融合的作品后,学生审美视野得到拓宽。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本土艺术家以万盛城市元素为主题的区内艺术展览。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过程中,逐渐理解区内艺术的多元性与创新性,学会欣赏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之美。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也开始尝试将我区艺术家的绘画技法与万盛传统人文精神相结合。例如,在一些以万盛运动文化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学生运用抽象表现主义手法,通过色彩与线条的交织表现运动活力与激情。这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体现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创新思维的发展。据问卷调查显示,参与艺术展览参观学习后,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融合的理解程度得到有效提升。
(二)学校人文精神的传承
1.文化认同感增强。经过一系列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对万盛城市人文精神的认同感大幅提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和制作具有万盛特色的文化标识、校园景观小品等。例如,学生以万盛传统建筑元素为灵感设计校园指示牌,以红苗文化中的图腾为元素绘制校园文化墙。这些作品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他们作为万盛人的自豪感。
2.传承城市人文精神。学生在参与各类区外交流活动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向外界宣传万盛的城市人文精神。在参加各类艺术比赛、文化交流活动时,学生通过展示自己以万盛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向其他地区的人们介绍万盛的文化特色、城市精神。例如,在一次全市的美术特色学校绘画作品展览中,和平小学的学生们在自己的作品展示区向观众详细讲解万盛的工矿文化、红苗文化等内容,获得广泛赞誉,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万盛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3.价值观塑造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万盛城市人文精神中的“敢为人先”“自信包容”等价值观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参与社区艺术服务活动时,学生们积极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为社区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例如,学生们组织了“为社区增添艺术色彩”的活动,他们在社区展示以万盛城市人文精神为主题的画作,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社区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城市人文精神的扩展
1.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例如,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其他艺术学科,如音乐、舞蹈、戏剧等,探索城市人文精神与这些艺术学科的融合途径与方法。依据艺术教育协同理论,阐述多艺术学科融合对城市人文精神传承与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深入研究城市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挖掘更多地域文化资源,丰富课题研究内容。
2.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为区域其他学校开展艺术教育与城市人文精神融合的实践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积极在区域内校际、馆校间开展研究成果展示活动,通过参加各类交流活动,推广研究成果与经验,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与水平。
3.持续关注城市人文精神的发展变化。城市人文精神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城市人文精神也会不断丰富与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持续关注城市人文精神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使艺术教育与城市人文精神始终保持紧密联系。这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等因素都会对城市人文精神产生影响。
七、结语
本研究在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创新性地构建了以城市人文精神为引领的小学艺术教育实践体系,通过系统的目标导向、多元的实施路径和特色创新举措,实现了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校人文精神传承与城市人文精神扩展的有机统一,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范例,对推动小学艺术教育与城市人文精神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也为后续相关研究在理论深化、实践拓展以及成果推广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