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拂面阔步行 幸福底色满家园 ——东林街道发展巡礼









对于万盛而言,东林街道的发展变迁有着特殊的意义。从老矿区街道到转型发展的前沿阵地,成绩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群众的笑脸,也照出了社会进步的影子。
老小区住出“新感觉”
最近,居住在东林街道观井湾社区氮肥厂家属区的李家维家中闲置了几个洗脸盆,她心里美滋滋的。
这些盆并不是用来洗脸的,而是用来“接水”的。原来,李婆婆住的楼房已有30多年,由于年久失修,屋顶漏水情况十分严重,这让住在顶楼的她苦不堪言。
“每次下雨房子都会漏水,只好拿盆接,有时候整晚都会伴着‘滴答滴答’的声音睡觉。”回忆起斑驳的屋顶和墙壁,李婆婆的眼眶有些泛红。
现在,李婆婆再也不会因为水滴声而失眠了。去年,东林街道启动了氮肥厂家属区改造工程,第一件事就是修补小区各栋楼的屋顶,包括李婆婆家在内的20余户居民受益,曾经“屋外大雨、屋里小雨”的现象不复存在。
环境大变样,居民笑开颜。与氮肥厂家属区居民一样,铁路村社区居民对此也深有体会。
聊到社区的旧貌,居民们你一句我一句调侃起来。
“下水道总是堵塞,一到夏天,气味特别难闻。”
“楼道里乱堆乱放,小区里还私搭违章建筑。”
“没有这么多花草,根本不想在小区里散步。”
……
“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破烂的地面焕然一新,家门口又安装了健身器材,我们的社区越来越美了。”居民邱正明的一句称赞立刻得到了众人的认同。
从“漏雨房”到“安居房”,从“破旧不堪”到“焕然一新”,展现的是城市环境的蜕变。近年来,该街道分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一方面,通过对有条件的小区按人车分道进行地面铺装,清掏、维修下水管线和化粪池,修复和安装楼道灯、庭院路灯,修复背街小巷破损道路等,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另一方面,通过清理整治公共绿地,补栽花草树木,按休闲、文化、健身进行功能分区,大大改善了居住环境,逐步走出了街老、房破、设施陈旧、生活环境差的困境。
目前,东林街道仍在实施粉刷墙面、改造楼梯、规划停车位等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涉及腰子口、铁路村、和平村、清溪桥、观井湾、鱼田堡6个社区,一系列变化正在广大居民身边悄然发生。
“家门口”看病省力省心
走进位于东林一村87号的东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林医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健康咨询台,前来就医的群众可以先通过描述身体不适症状获得专业指导再挂号问诊。
在内科病房,在输液的刘爷爷指着空调感叹道:“这里的环境好、服务好,一点都不比大医院差,有个头疼脑热再也不用到大医院去排队了。”
刘爷爷朴素的话语道出了辖区居民的心声。以前,东林街道的居民看病就医,基本上会选择大医院,因为彼时,街道还没有像样的基层医疗机构,“小病不出社区”就是一句奢谈。
民之所盼,即是施政所向。2015年8月,在加快推进辖区医疗卫生发展步伐的背景下,东林街道有了自己的基层医院。但大型医疗机构人满为患,基层医院仍然门庭冷清。东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改进医疗设备、提升医疗专业水平迫在眉睫。
近年来,东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添置32层螺旋CT、800测试生化检测仪、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电解质仪等一大批先进诊疗设备,以及引进多名中高级技术人才,不仅满足了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也实现了辖区医疗技术质的飞跃。
对于基层医院,良好的就医环境就是一面最明显的镜子,它反射出的是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
随着问诊人数的增加,东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也逐渐增多,医院原有面积不足,使得院方不得不在楼层高度上下功夫。
从4层变成5层,楼层增加后不能只修建楼梯。为了给群众创造更便捷的就医环境,2019年1月,东林街道投入45万元,为医院安装了电梯,破解了问诊群众上、下楼的窘境。
从近乎“白手起家”到成为集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东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用了短短4年时间,而这只是东林街道着力补齐辖区医疗卫生事业短板的缩影。
健康是人的第一幸福。近年来,东林街道卫生健康事业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为群众带来了一大波健康红利:看病更省心、住院更舒心、服务更放心……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网络使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破旧小巷变身步行街
“我们街道没有‘街’。”以前,东林街道的居民每每提到街道的交通格局,心里总是五味杂陈。
作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繁荣兴盛的“矿区”街道,受煤炭枯竭、产业转型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渐渐掉了队,特别是个别破落的道路没少让人诟病,其中就包括从东盛路东口至大坝路路口的一条无名背街小巷。
“地上到处都是坑洼,晴天沾土,雨天踩泥。”住在小巷旁的居民金云利这样评价过去的环境。
金云利回忆中的这条小巷,全长不过200多米,但路面破损严重、管网设施落后、卫生环境堪忧,加上商贩们随意摆摊、占道经营,原本不宽的道路变得更窄更挤,而头顶上空随意拉网的电线又好似凑热闹般为小巷增添了几分凌乱。
为把破旧小巷“改头换面”,去年年初,一场“小巷变形记”拉开了序幕。东林街道对人行道、地下管网、雨污分流、架空强弱电线等进行全面改造,并添置了路灯、休闲座椅、花箱、垃圾箱等配套设施,小巷变亮变美,商贩们有序经营……曾经“脏乱差”的小巷成了干净整洁的步行街。
行走在步行街上,金云利的心情与过去截然不同。看着平整的花岗石方砖路面和街边的路灯、花箱,她说现在的路越走越舒心,越走越踏实。
步行街的改造升级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东林街道还将围绕“工矿文化”主题,以整体工业风的设计理念,打造含基础设施、门店门面、外墙立面、店招店牌、元素符号等内容的文化创意街区,吸引更多商家入驻。在推动步行街提档升级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城市品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群众乐享转型发展成果。
下一步,东林街道将持续推动大坝路口至东林矿工广场、大坝路口至糖果店道路提档升级,致力于打通东盛路至万东南路的连接,成为旅游旺季时万盛城区通往黑山谷景区的应急备用通道。
垃圾分类“出新招”
每逢周二和周四,东林街道铁路村社区洗选厂家属区内的“垃圾银行”格外热闹,居民们纷纷拿出废纸板、旧衣服、旧报纸前来兑换积分。
在“垃圾银行”办公区域,只见“垃圾分类知识”“垃圾分类积分标准”“积分兑换规则”等说明张贴在墙上醒目位置。当前,该“垃圾银行”已确定了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两类垃圾分类积分标准。居民分类投放的垃圾,都会被社区工作人员一一记录在“垃圾银行”的台账上。
同时,居民会获得一张“绿色积分卡”,用于记录自家垃圾投放情况。废纸类10分/公斤、塑料瓶30分/公斤、金属铜400分/公斤、旧手机150分/部、旧家电500分/个……每一次收集、分类或投放垃圾,都会根据不同种类、数量得到不同积分,并领取到相应积分兑换券。居民凭积分兑换券可在“垃圾分类兑换点”兑换商品,1积分可抵扣人民币0.1元。
这家“垃圾银行”是东林街道也是我区第一个“垃圾银行”,自6月25日正式营业以来,饱受好评。
“不到3个月,我已经积了1000多分。”辖区居民梁大秀说,随着收荒匠越来越少,处理家中的废旧物品成了一件犯愁的事。如今,“垃圾银行”开在家门口,既保护了环境,又得了实惠。
兑换了新积分,梁大秀拿着积分兑换券前往同样设置在该社区的“垃圾分类兑换点”兑换商品,几分钟后,她拿着两块香皂、一袋卫生纸开心地回家了。
“‘垃圾银行’营业以来,共回收各类垃圾500多公斤。”东林街道规划建设管理环保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峻萍介绍,作为探索实行垃圾分类的新形式,“垃圾银行”以“看得见”的形式帮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众人合力为环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未来,“垃圾银行”的身影还将出现在更多社区。
于一座城市来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提升市容环境卫生、维持公共交通秩序、清理占道经营、查处违法建筑、取缔流动摊贩……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城市综合环境整治和城市提升专项行动,东林街道在“精明增长”“精美成长”中提升品质和气质,展现出了新时代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