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走出麻醉常见六大误区









手术成功,麻醉至关重要。可说起麻醉,误解真不少。有人觉得麻醉不过是睡一觉,有人担心麻药用多会上瘾、影响哺乳,还有人怕麻醉影响智力、术后恢复……这些误解,不仅阻碍患者配合治疗,也影响患者对麻醉医生的信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王颖带你走出六大常见误区,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看清它的真实模样,消除不必要的恐惧与担忧。
误区一:麻醉就是睡一觉
患者眼中的“睡一觉”手术大部分属于全身麻醉(简称“全麻”),而全麻也不仅仅是让患者睡一觉那么简单,只不过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处于睡着状态,对手术刺激没有意识、反应和记忆。实际上,全麻涉及多种药物和复杂的医疗程序,包括麻醉诱导、维持和苏醒阶段。麻醉医生全程都在精准调控。
误区二:酒量大的人一般“麻不倒”
长期饮酒的人,肝药酶表达增加,麻醉药物的代谢会加快,对于麻醉药物的需求也会增加。王颖建议在术前和麻醉医生充分沟通,详细告知饮酒情况,以便麻醉医生进行全面的麻醉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生命体征对麻醉的药物的使用进行适时调整,目前尚未听说过有“麻不倒”的患者。
误区三:只有全身麻醉才需要禁水禁食
手术前的禁水禁食是不容忽视的大事!王颖表示:“很多患者不理解为什么麻醉前不能喝水吃东西,有的人甚至认为在术前要吃得饱饱的,才能更好地接受手术。其实对于全麻和某些局部麻醉,患者在手术前应该避免进食。禁水禁食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患者胃充分排空,预防手术期发生胃反流、呕吐甚至是发生误吸引起窒息的情况。”
误区四:全身麻醉会让人变傻
流传的全身麻醉后变“傻”是指“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患者的年龄、自身遗传因素、手术创伤应激、术中循环波动及术后疼痛等,多见于老年衰弱患者。现在的全麻药具有入睡迅速,苏醒迅速,部分药物还具有可逆转可拮抗的特点。王颖说,麻醉药对大脑的影响是暂时的,现代的医学研究证明,麻醉不会对人的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对于某些高风险人群,如神经系统衰老且脆弱的老年人而言,全身麻醉手术的风险会因为神经系统负担增加而升高,可能会有短暂的记忆力或认知功能下降,但一般会在数天到数周内恢复。
误区五:多用点止痛药,我怕痛
“医生,我怕痛,手术时给我多打点麻药。”很多患者在术前会担忧做手术很痛,让麻醉医生多用点止痛药。面对这种情况,麻醉医生显得很无奈。
“简单来说,用多少麻药是麻醉医生根据每个患者和每种手术的具体情况而制订个体化的麻醉方案。麻醉药物都有安全范围,如果麻药用多了也会产生副作用甚至危险。”王颖说,因此,麻药需要刚刚好。
误区六:全麻比局麻更危险
“全麻与局麻的选择取决于手术性质、患者状况及医生判断,两者并无绝对的危险性高低之分。”王颖分析,全麻需深度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手术中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适用于复杂、大范围或需要患者深度镇静的手术。局麻则主要阻断手术部位的神经传导,患者保持清醒或轻度镇静,适用于小范围、浅表或定位明确的手术。患者应遵医嘱,不必过分担忧麻醉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