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健康科普信息 >健康中国重庆行动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探秘麻醉——让患者“安然入眠”,使治疗更有温度

日期:2025-09-24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5-09-24

  当患者躺上手术台,在麻醉作用下安然“入眠”,医生得以开展精准治疗——这一幕常见医疗场景的背后,藏着麻醉学百年发展的智慧结晶。
  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柱,麻醉学不仅彻底终结了“手术剧痛”的历史,更以不断革新的技术为无数患者筑起生命安全屏障;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涵盖麻醉评估、围术期生命体征调控、麻醉治疗到康复的围术期医学。今天,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王颖带我们一同走进麻醉世界,探寻“无痛守护”背后的医学奥秘。
  从古代镇痛到现代麻醉,跨越千年的技术革新
  麻醉的雏形可追溯至古代文明。据史料记载,中国东汉末年华佗应用“麻沸散”开启世界药物麻醉的第一道曙光;古希腊用罂粟汁缓解疼痛,古罗马依靠酒精抑制痛觉。这些原始的镇痛方式虽能暂时减轻不适,却因效果有限、风险较高,难以满足医疗需求。直到19世纪中叶,现代麻醉学才迎来里程碑式突破。
  1846年,美国牙医威廉・莫顿在公开场合首次使用乙醚麻醉后拔牙,手术全程患者无痛,这一成功案例被公认为现代麻醉学的开端。此后,麻醉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从最初单一的乙醚麻醉,逐步衍生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两大核心类别,再到结合多种方法的复合麻醉,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医学领域拓展新可能——心脏手术、脑部手术等复杂治疗得以开展,内科检查、疼痛治疗等场景也因麻醉技术的应用更具安全性与舒适性。
  麻醉分三大类,不同场景有讲究
  “麻醉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患者病情与治疗需求精准选择。”王颖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主要分为三大类,各自适用场景明确。
  全身麻醉是大众最熟悉的类型,通过药物作用让患者全身失去知觉、痛觉,需由麻醉医生全程调控生命体征。这类麻醉多用于心脏、脑部、胸腔等大型手术,确保患者在术中无痛苦、无记忆,为手术操作创造稳定条件。
  局部麻醉则聚焦“精准镇痛”,仅让身体特定部位失去痛觉,患者全程保持意识清醒。其细分种类包括表面麻醉(如口腔检查时的黏膜麻醉)、区域阻滞(如拔牙时的局部神经阻滞)等,广泛应用于小型手术、内镜检查等场景,术后恢复更快,对身体影响更小。
  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腰麻,是将药物注入脊柱椎管内的特定间隙,可逆性阻断脊髓神经根的信号传导。患者下半身失去感觉和运动能力,而上半身保持清醒,常用于剖宫产、下肢手术等。这种麻醉方式能避免全身麻醉对呼吸的抑制作用,但需要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剂量,防止神经损伤或血压骤降。
  麻醉不是“打一针就好”,全流程守护贯穿术前术后
  “麻醉的核心是‘安全’,从术前评估到术后恢复,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王颖强调,“一套完整的麻醉服务需经过多道严谨流程。”
  在麻醉实施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详细询问病史、药物过敏史,通过查体和检查了解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身体状况,以此判断患者是否适合麻醉,并制订个性化预康复计划和麻醉方案。同时,患者需按医嘱完成禁食、禁水等准备,避免术中呕吐、误吸等风险;医生也会与患者充分沟通,讲解麻醉过程与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的工作更为关键。他们需通过临床观察及专业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调整用药或采取急救措施。此外,医生还会根据手术进程动态调整麻醉深度,确保患者在“无痛”与“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术后恢复阶段,患者需在麻醉恢复室接受密切观察,直至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王颖说,“对于患者而言,术后需遵循医嘱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同时适当地进行康复训练,助力身体平稳恢复。”
  从古代的“被动镇痛”到现代的“精准麻醉”,麻醉学的发展见证了医学进步的轨迹。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精准给药技术的融入,麻醉将更趋个性化、智能化,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无痛医疗”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