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高温来袭 慢性病患者如何健康度夏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持续高温天气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严峻的健康挑战。为帮助慢性病人群安全度夏,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殷小琴为不同慢性病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夏季健康指导。
“慢性病患者在夏季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高温本身就会加重身体负担,另一方面空调使用不当、饮食变化、药物储存问题等都可能成为健康隐患。科学管理需要从环境控制、生活习惯调整、药物管理和症状监测等多个维度入手。”殷小琴说。
殷小琴介绍,夏季高温环境对慢性病患者构成多重威胁,根据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数据,以下几类慢性病在夏季容易出现病情波动或急性加重,需要特别关注。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夏季面临的风险最为突出。殷小琴强调,高温会导致血管扩张、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大量出汗引发的电解质紊乱,这些因素共同增加了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症的发生率。研究显示,气温每升高1℃,心脑血管疾病急诊就诊率就会上升5%-8%。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尤其需要警惕,他们对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血压剧烈波动。殷小琴特别提醒,许多患者误以为夏季血压会自然下降而擅自减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必须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殷小琴用“两高一低”概括了夏季特有的风险,高脱水风险、高血糖波动以及低血糖昏迷。高温环境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脱水,而脱水又会进一步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胰岛素在高温下容易失效,外出活动增加也可能引发低血糖。夏季糖尿病患者因急性并发症住院的比例较其他季节增加25%,其中老年患者因对口渴敏感度降低,更易陷入“少尿—高血糖—脱水”的恶性循环,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或高渗高血糖性昏迷。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阻肺(COPD)患者,夏季面临空调使用带来的特殊挑战。殷小琴解释,空调房内干燥的空气、冷热交替刺激以及未清洁的空调滤网中的尘螨和霉菌,都是强烈的呼吸道刺激物。此外,夏季地面臭氧污染严重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也会显著加重呼吸道症状,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避开这一时段外出。
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脏调节功能受损,对高温的适应能力显著下降。殷小琴指出,这类患者既需要防止脱水,又要避免水分摄入过多加重肾脏负担,管理难度很大。慢性肾脏病患者夏季发生热射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5倍。同时,大量出汗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进一步威胁患者健康。因此,肾病患者夏季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水分和电解质管理。
殷小琴说,了解这些夏季特有的风险因素,有助于患者和家属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的健康危机。针对不同慢性病的特性,将介绍具体的夏季管理策略。
心血管系统作为人体的“生命引擎”,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承受着巨大压力。殷小琴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夏季需要特别注意“三不、两调、一监测”的核心原则,这一原则源自基层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已被证明能有效降低夏季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糖代谢异常在高温环境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给患者管理带来特殊挑战。殷小琴指出,糖尿病患者夏季健康管理需要从药物储存、血糖监测、饮食调整和足部护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防护网,科学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夏季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可降低40%以上。
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患者在夏季面临独特挑战,高温、高湿、臭氧污染和空调使用等因素交织,构成了复杂的健康威胁网络。殷小琴指出,科学管理需要从环境控制、用药规范、症状监测和生活方式调整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才能有效降低急性发作的风险。
肾功能受损患者对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能力下降,夏季管理需要格外精细。殷小琴介绍,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防暑“安全密码”,尽量待在24-27℃的凉爽环境中,避免高温高湿且不通风的场所。外出选择清晨或傍晚,佩戴遮阳帽,穿着轻薄透气浅色衣物。对于液体摄入,肾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夏季饮水量一般控制在500-600ml,包含食物中的隐性水分。这有限的水分应均匀分配,每隔2-3小时饮用一小口(50-100ml)。
殷小琴介绍,慢性病夏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科学认知、规范管理和及时干预是应对夏季健康挑战的三大支柱。通过综合分析各类慢性病夏季加重的共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健康防护网络,帮助慢病人群安全度过高温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