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高温天气防中暑 这份急救必备指南赶紧看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高温天气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中暑作为高温环境下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轻则导致身体不适,影响工作和生活,重则可能危及生命。
为此,区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徐代薪为大家详细讲解中暑的相关知识、急救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帮助大家在高温天气中做好防护,远离中暑困扰。
中暑不只是“热”那么简单
“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没有精神、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当这些症状出现时,要注意了,您可能已经发生先兆中暑。”徐代薪介绍,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导致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在高温环境中“过热”了,无法正常散热,进而引发的健康问题。
徐代薪说,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出汗、皮肤血管扩张等方式散热,使体温维持在 36℃-37℃的正常范围。但在高温、高湿度或强体力活动的情况下,身体产生的热量超过散热能力,就会导致体温升高,当体温超过 37.5℃时,就可能出现中暑症状。
徐代薪介绍,根据严重程度,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最为凶险的热射病。
先兆中暑:这是中暑的早期阶段,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此时体温可能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 38℃。如果能及时采取措施,脱离高温环境,症状可很快缓解。
轻症中暑:在先兆中暑的基础上,症状进一步加重。患者体温升高至 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时若能及时处理,大多数患者可在数小时内恢复。
重症中暑:这是中暑最严重的阶段,患者会出现昏迷、抽搐、高热(体温可达 40℃以上),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其中热射病是最为严重的一种,死亡率极高。
这些人群容易中暑
中暑并非“人人平等”,某些人群由于自身身体状况或环境因素,更容易成为中暑的“目标”。徐代薪提醒,以下几类人群需要特别警惕中暑: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快递员等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员,是中暑的高发人群。他们每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受高温和紫外线的双重影响,身体容易出现散热障碍。尤其是在夏季午后,气温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时,若不注意防护,很容易发生中暑。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体温调节能力、心血管系统功能和汗腺分泌功能都有所下降,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此外,很多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中暑的风险。
儿童和婴幼儿: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弱。此外,儿童在玩耍时往往运动量较大,容易出汗,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和休息,很容易发生中暑。同时,家长如果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在封闭的车内环境中,温度会急剧升高,短短几分钟就可能导致儿童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肺部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身体机能较差,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减弱。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会影响汗腺分泌和体温调节;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高温环境下,心脏负荷加重,容易出现心力衰竭,进而诱发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