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万盛人 警惕登革热!这些预防小妙招要收好









随着夏季气温攀升,雨水增多,蚊子也开始“嚣张”起来,除了痒到怀疑人生的蚊子叮的包,还有一种更危险的威胁——登革热。对此,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唐继英为大家从登革热的传播机制、典型症状到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为公众提供全面、权威的防控指南。
唐继英特别强调,登革热虽无特效药,但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和严格防蚊隔离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而清除积水、使用驱蚊剂等日常预防措施更是阻断传播链的关键。
登革热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征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唐继英介绍,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共有4个血清型,均可感染人类。
唐继英指出,登革热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尤其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流动增加,我国输入性病例明显增多,广东、云南、福建、浙江、广西、海南等省份尤为突出。
关于传播途径,唐继英解释:“登革热是通过感染者→伊蚊叮咬→健康人的模式传播的,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传播。”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这些蚊子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也会在户内活动。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及早上八九时。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更严重的临床表现。这一现象解释了为何二次感染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登革热的症状可以概括为‘热、痛、红、疹’四个字,”唐继英向记者介绍,“市民可以凭借这些症状来初步判断。”“热”:指突然高热,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40℃。“痛”指感到头痛、眼眶痛、肌肉与骨关节痛,全身乏力。“红”指可能出现面、颈、胸部以及四肢的皮肤发红。“疹”指身上会出现一些皮疹。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后的3-6天出现皮疹。
关于登革热的潜伏期,唐继英表示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在病程的第5-8天,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出血现象,包括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皮肤、黏膜下的大片瘀斑、血肿,以及消化道、腹腔和胸腔的出血。
在诊断方面,“如果过去2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过,或自己生活的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并且出现发热、肌肉痛、皮疹等症状,应考虑登革热可能。”唐继英建议,确诊需要通过血液检测登革病毒抗体或抗原。
唐继英介绍,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性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登革热的症状与感冒、流感等比较相似,因此,如果怀疑自己被蚊子叮咬,或者有南美、非洲、东南亚地区的外出旅游史,应及时到医院的发热门诊就医。通过提高公众意识、加强个人防护和社区参与,可以有效控制登革热的传播,保护公众健康。”唐继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