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关爱耳健康 助力好“声”活









今年3月3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旨在提高公众对听力健康的重视。随着现代生活中影音娱乐活动的日益丰富,耳机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以及充满噪音的环境、错误用药等,使得爱护耳朵、保护听力变得尤为重要。为此,区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雷小东介绍说:
如何判断听力损失
听力与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世界的桥梁,它们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感知世界、理解生活、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
雷小东介绍,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主要起着收集声音的作用。外耳道连接耳廓和中耳。中耳: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由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四部分构成。中耳主要起着传导和扩大声音的作用。内耳:结构非常复杂,由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负责平衡感觉,而后者与听觉有关。
耳朵的任一部位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听力损失。那么,听力损失有什么前兆?雷小东表示,有以下情况可以判断:你可以听到声音,但听不清;在噪声环境中听声音困难;只有面对讲话人时,才能理解清楚;你觉得别人说话似在嘟囔或含混不清;你必须要让人重复一些内容;你需要将电视音量调到比别人大的位置;你发现自己并不明白谈话的主题,常常会答非所问;参加会议、去公共场所或家庭聚会时觉得有些困难;除非距离很近否则不能听到电话声或门铃声;你感到头颅里有声音,如嗡嗡声或铃声(耳鸣)。
雷小东介绍,对于儿童而言,听阈在20~25分贝对日常生活就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影响,而早期轻度听力损失(听阈在20~<35分贝)的儿童可能存在着学业、言语—语言和社会情感等方面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言语信号不够响亮清楚。长时间会使儿童言语较少,性格也会变得胆小、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听阈在30分贝的儿童会错过课堂上25%~40%的内容。声源距离儿童3米远的时候,会听得比较困难。80%的知识是通过“偷听”学到的,会错失许多言语声。儿童反应迟钝,噪声环境中更明显。
如何判断耳朵常见病
雷小东介绍,耳朵常见病,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只要对症下药,就能够得到充分治疗。
新生儿耳廓畸形。新生儿耳廓畸形是指新生儿耳廓大小、形状、位置异常,多是先天性因素引起。一般认为由怀孕早期的异常事件如药物因素、感染因素、污染因素等引起的。治疗:新生儿耳廓畸形会影响到局部的美观程度,一般可以通过佩戴耳廓矫正器来进行改善。严重耳廓畸形症状导致听力受到了影响,可进行手术治疗。
突发性耳聋。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症状和体征:突然发生的主观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眩晕、听觉过敏或重振、耳廓周围异样感觉,感觉异常。治疗:主要使用扩血管、营养神经、激素冲击、抗凝等药物治疗,可辅以中医针灸及高压氧等治疗。
真菌性外耳炎。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为主的常见真菌侵入人的外耳道,引起外耳道真菌病。症状和体征:多数可有耳痒、耳闷,部分可有耳鸣、听力下降。合并感染时可引起外耳道肿胀、疼痛和流脓。治疗:及时至医院就诊,清除外耳道内真菌痂皮和分泌物,在外耳道表面涂上抗真菌药物,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以间断流脓、鼓膜紧张部穿孔和听力下降为特点,常因急性中耳炎未获恰当的治疗迁延而来。症状和体征:疼痛、反复流水流脓,听力受损,查体可见骨膜穿孔伴分泌物。治疗:控制感染,通畅引流,祛除病因为其治疗原则。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积液等,多见于儿童。症状和体征:以耳闷胀感及听力下降为最常见症状,有时患者有轻度耳痛,部分患者头位变动时可有听力变化,儿童常表现玩手机、看电视声音调很大,注意力不集中等。治疗:口服黏液促排剂、外用鼻腔减充血剂,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可以考虑鼓膜穿刺、鼓膜切开置管等手术。
“耳石症”。也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内耳椭圆囊内的耳石脱落,流入半规管,体位改变时耳石随之流动,进而引起眩晕。症状和体征: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时诱发眩晕,视物旋转,眩晕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治疗:主要通过改变人体姿态与内耳半规管空间位置,将异位的耳石复位入椭圆囊中,达到临床治愈之目的。
爱耳护耳远离噪音
雷小东表示,噪音是耳朵的“第一大天敌”。人倘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会使原本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听力急剧减退,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因此,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是保护听力的首要一条。
“除了远离噪音,不过度清洁耳朵、避免耳朵进水、不要用力擤鼻涕、避免长时间戴耳机、谨慎用药、健康饮食等都是爱护耳朵的方式。”雷小东说。
不过度清洁耳朵。耳朵中的污垢可以阻挡外界的灰尘、细菌的侵入,还可以阻挡外界强烈的噪音。特别是儿童,家长要注意不能过度给孩子清洁耳朵,同时教导孩子不要乱塞东西入耳。
避免耳朵进水。在游泳、洗澡、洗头时,要注意不要让耳朵进水,进水后容易引起耳朵发炎。
不要用力擤鼻涕。感冒的时候鼻涕很多,人们常常用两个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涕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被从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避免长时间戴耳机。需要用到耳机时,要注意调整好耳机音量,高音量的音频声会对听觉器官造成疲劳、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耳聋。同时,也要避免长时间戴耳机。
谨慎用药。用药不当是儿童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应避免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当儿童患有疾病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任何不当或超剂量使用都有可能导致耳聋。
健康饮食。健康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锌、铁、钙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有利于扩张血管,改善内耳血液供应,防止听力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