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春眠不觉晓 “春困”何时了?









春眠不觉晓 “春困”何时了?
最近,盛城迎来春日好天气。有不少市民反映,自己在享受韶光之时,也开始感到困顿、乏力、提不起精神。究竟这种“春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一种疾病呢?春困表现严重会带来哪些危害?如何预防春困可能引发的疾病?
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万大楷。春天为何会犯困?生物钟调节滞后于季节更替春困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体生物钟尚未与季节交替的昼夜变化调节一致。简而言之,春天光照时间增长,阳光早早地将人从睡梦中催醒,然而,身体的生物钟却没有到达“醒”的时间点,自然会觉得困倦、疲乏。“人体生物钟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基因等自身因素,二是光照、饮食、行为方式等外界因素。”万大楷介绍,一种能够使黑色素细胞发亮的胺类激素——褪黑素有缩短入睡时间,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从而具备较强的调整时差功能。“通常人体内的褪黑素水平在凌晨2点至3点达到高峰,使人进入熟睡状态;凌晨4点至5点停止分泌;6点至7点以后,残留的褪黑素便会被身体代谢掉,不再发挥作用,从而让身体真正清醒过来。”万大楷说,春季天明时分越来越早,这是大自然催促人清醒的信号,但此时体内往往还残留一定量的褪黑素,会让人感到困倦。除了“天人和谐”的本源需求外,还有许多辅助因素在“作怪”。万大楷介绍,活动量是睡眠驱动的重要因素。白天活动量越大,人们就越需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也是古时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人们更容易出现“春困”的原因。此外,晨起时五羟色胺、可的松等兴奋性激素水平尚处于低位,也都成为“春困”的帮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流行着一种说法,认为春困是由大脑缺氧缺血导致。万大楷表示,目前对此还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恰恰相反,大脑一旦缺氧缺血,就会通过提高呼吸频率、深度以及心率加以调节,让身体处于一种警戒状态,不太可能困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