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小知识:入冬,养生“藏”而不“露”









入冬,养生“藏”而不“露”
11月7日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到来,意味着秋天逝去,冬季来临,万物蛰伏,渐次收藏。
立冬时节,气温下降,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对人体而言,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冬季是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关节炎疾病容易发作的季节。区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汪丽娟表示,立冬养生要以“养藏”为原则,避寒就温、保护阳气,使阴阳相对平衡。治病不如防病,立冬养生要从饮食起居、身体精神等方面入手。
早睡晚起重防寒
做到“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冬季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晚起,让第二天精力充沛。”汪丽娟提醒,“对于上学、上班的人来说,‘晚起’可能不太现实,那就需要尽量早睡、不熬夜,早上起床要注意防寒保暖,减少冷空气对身体的刺激。”晚起可养人体阴气,以固阴精;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收藏”身体的热量,规避严寒,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立冬后气温下降变化明显,一旦遇到强冷空气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极易感受风、寒之邪。人一旦受寒,就会损伤阳气,出现旧病复发、加重等现象,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添加衣服。对于老人、儿童最好在立冬之后穿一件贴身棉背心。
寒从脚下生,脚部一旦受寒,可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收缩,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每晚睡前9点左右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半小时,有助于睡眠、消除疲劳、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起到防病的作用。”汪丽娟说,需要提醒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不宜用高温度热水长时间泡脚。
增强免疫防疾病
每到立冬时节,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人数便大幅度攀升。这是因为立冬季节气候干燥,早晚温差较大,城市空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聚后,将形成浓雾,加大呼吸道疾病传播。“除了感冒,常见的还有心脑血管疾病和胃病,多是受冬季寒冷刺激。”汪丽娟坦言,一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另一方面要适当外出活动,加强身体锻炼,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自身御寒及抗病能力。
对于易感冒的中青年,汪丽娟建议可以选择凉水洗脸,提高皮肤、黏膜的耐寒能力,不易伤风感冒;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多饮水,增强机体代谢能力;在公共场所最好戴口罩以防交叉感染;高危人群可以接种流感疫苗。
清晨寒冷刺激会引起血压明显升高,易诱发心梗、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发生。因此,汪丽娟也特别提醒老年人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再进行晨练。对于肠胃功能弱的人群,要着重注意饮食习惯,以清淡、少食多餐为主,不吃生冷辛辣等食物,不要暴饮暴食,避免加重肠胃消化负担。
进补运动应适度
谚语有云“立冬补冬,补嘴空”,自古冬令进补是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的一大特色,那么冬令进补是所有人都适合吗?
汪丽娟表示,《黄帝内经》有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或身体机能低下,中医强调只有出现虚证才用补法,不是虚证不用补法。也就是说,冬令进补是针对虚证人群或者虚实夹杂证人群的。所以冬令进补的对象,一般是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三种体质的人群。而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四种体质的人群,非但不需进补,还需要一定的通泻。
冬季进补要适度,适量运动也不能少。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适量的运动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改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可进行打球、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运动后要及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以防感冒。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应避免剧烈运动,有呼吸系统疾病者应在阳光充足的时候锻炼,避免受寒诱发疾病。
(刘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