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小知识 “拒绝”骨质疏松 为健康加“骨”劲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骨质疏松的发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然而它所造成的后果却非常严重,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什么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近日,记者对此采访了区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业务主任、副主任医师胡勇。
警惕“沉默的杀手”
近日,57岁的吴阿姨到区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复查。
“今年初,跳广场舞时不小心扭了一下,没想到是骨折。”吴阿姨回忆说,当时没当回事,在家躺了几个月,没想到越来越痛。3个月前,到医院检查发现是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患者别说是扭一下,就算提个重物,甚至打个喷嚏都有可能骨折。”胡勇介绍,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骨矿物质含量低下、骨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没有任何征兆的,是在悄无声息中不断进展的,容易被大家忽视。而它所产生的危害主要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简单来说,它的危害可以用‘三高二长一低’来概括,‘三高’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高,‘二长’即病程长、疗程长,‘一低’即生存质量低。”胡勇说,面对这一“沉默的杀手”,大家应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源头上杜绝疾病的到来。
更“偏爱”更年期女性
“很多人不知道,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Ⅰ型和Ⅱ型。”胡勇介绍,Ⅰ型骨质疏松症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患病率为男性的6倍,主要原因是女性雌激素缺乏引起。Ⅱ型骨质疏松症一般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女性患病率为男性的2倍,主要原因是钙代谢异常,以及一些骨形成过程的内在问题。
胡勇解释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症,这是由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决定的。
雌激素在体内可以保护骨量,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骨量快速丢失,所以老年女性往往比老年男性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胡勇建议,更年期女性如果出现腰背疼痛、肌肉疼痛和骨痛、腿抽筋以及牙齿松动、脱落、驼背和身高变矮等,建议进行骨质疏松筛查,骨密度检查可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一些疾病引起的,比如甲状旁腺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维生素D缺乏、严重肾病及遗传性疾病等。”胡勇补充说,还有一些人是吃了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后得了骨质疏松症。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重要的是需关心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早诊断+规范治疗可降低危害
目前,骨质疏松症治疗仍存在很多误区,比如“只要多补钙就可以了”“年纪大了不用治了”“骨质疏松症是小病,治疗无须小题大做”等。
胡勇表示,早诊断、规范治疗,才能降低危害。骨质疏松的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综合治疗,包括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需要从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康复治疗等多方面治疗才能保证疗效,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骨健康基本补充剂,药物治疗主要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两大类,以运动为主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骨密度和预防跌倒。
“手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手段,条件允许应该尽早手术。”胡勇说。
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无法逆转,到老年治疗已没有效果,为此放弃治疗,这是十分可惜的。“骨质疏松症在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比不治疗好。及早得到正规检查,规范用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缓解骨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胡勇说,骨质疏松平时不只是腰酸腿痛而已,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尤其是老年患者的髋部骨折,将导致长期卧床,死亡率甚高。
积极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
“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注重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婴幼儿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与成年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胡勇说。
胡勇介绍,人体骨骼中的矿物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高,医学上称之为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骨矿银行”储备越多,到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越推迟,程度也越轻。老年后积极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坚持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可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
均衡饮食。增加饮食中钙及适量蛋白质的摄入,低盐饮食。钙质的摄入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嗜烟、酗酒、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高磷饮料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危险。
适量运动。人体的骨组织是一种有生命的组织,人在运动中肌肉的活动会不停地刺激骨组织,使骨骼更强壮。运动还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反应性,改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的风险,这样骨质疏松症就不容易发生。
增加日光照射。饮食中所含维生素D非常有限,大量的维生素D依赖皮肤接受阳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合成。经常接受阳光照射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正常人平均每天至少应进行20分钟日照。
除了预防,定期检查骨生化指标和骨密度也非常重要,只要及早发现异常,就能尽早干预。
(刘亚兰 戴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