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健康中国巴渝行•世界淋巴瘤宣传日——带你认识淋巴瘤









每年的9月15日,为世界淋巴瘤宣传日。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对淋巴瘤的了解并不多,发现淋巴结肿大,就怀疑自己患上了淋巴瘤,在网上查了“资料”后更是寝食难安担惊受怕。其实淋巴系统是一个免疫系统,简单的口腔溃疡、咽炎等,都有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重视身体健康固然值得肯定,但切莫自行判断。
什么是淋巴瘤
全身的淋巴结和淋巴组织里面的淋巴细胞,是人体的“健康卫士”,淋巴细胞发生了恶变而形成的恶性肿瘤即称为淋巴瘤。淋巴结和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各处,而且同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因此,除了指甲和头发,身体的其他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淋巴瘤。
淋巴瘤主要有三类临床表现,一是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肿大和侵犯导致的症状。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瘤最常见典型的表现,比如颈部、腹股沟淋巴结的肿大,容易早期发现。而深部淋巴结和淋巴组织肿大导致的压迫症状就相对复杂不易早期发现,比如涉及颅内就出现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走路不稳、手脚麻木等,胸部就表现为呼吸困难,腹部为腹胀、呕吐等等,但从影像学能发现局部肿大的包块。特别提一下骨髓这一重要的淋巴组织,受到侵犯的时候表现为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相应出现贫血、感染、出血的症状。
第二类表现为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体重减轻和盗汗。盗汗是指睡着后的出汗。约半数淋巴瘤患者会出现全身症状。
第三类表现比较少见和隐匿,是以免疫系统疾病起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溶血性贫血等等。
淋巴结肿大一定是淋巴瘤吗?
浅表淋巴结肿大是临床很常见的临床症状。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淋巴瘤,最常见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急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其次才考虑淋巴瘤和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等恶性疾病。良性肿大多伴随肿块疼痛或压痛,而恶性肿大则没有疼痛。
因此,当发现淋巴结肿大时,不要恐慌、焦虑和过度紧张,应及时于血液科就诊,当专科大夫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判断为良性疾病的时候,给予治疗,疗效不好怀疑淋巴瘤时,再进行淋巴结、淋巴组织以及骨髓的活检穿刺完成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诊断淋巴瘤的金标准。
淋巴癌更“偏爱”年轻人?
淋巴瘤是血液科发病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我国目前淋巴瘤年发病率在20/10万左右,发病率确实逐年增加,2030年将增加25%,每年发病人数在20万左右。淋巴瘤按WHO分型细分有几百个亚型,大体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的淋巴瘤发病的年龄也不太一样,比如霍奇金淋巴瘤的话发病年龄偏年轻一点的,在欧美国家,发病年龄有两个峰,一个是在15~30岁,还有一个就是50~70岁。
但是在我们国家,60岁以下的患霍奇金淋巴瘤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这个是不同的病种;而非霍奇金淋巴瘤,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45~60岁之间是属于高发年龄段。其中常见的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可能会是年龄比较大的人群,60岁以及60岁以后的发病率会更高;再比如像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或者是伯基特淋巴瘤这一类,小孩发病会更多一些。其实老年人患淋巴瘤也蛮多的,感觉年轻人患有淋巴瘤的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发病率增加,另一方面可能目前对年轻人患淋巴瘤的关注度更高。
如何预防淋巴瘤?
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基因突变、遗传、感染和环境因素都有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增强免疫力来应对不良遗传和环境因素,包括加强体育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不熬夜,不抽烟,不过量饮酒、均衡膳食,及时释放压力。另外,远离污染的环境和有毒物质、才装修的房屋不要立即入住、远离辐射、远离有害化学物质。最重要的是进行定期体检,身体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提到淋巴瘤的治疗,首选要明确治不治,其次才是怎么治。前面提到淋巴瘤的亚型非常多,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有一部分为惰性淋巴瘤,发展很慢,策略不是诊断后就治疗,而是观察等待,病情进展有治疗指针后再治疗。
目前治疗方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放化疗,众多新药、新疗法的问世为淋巴瘤的诊治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以靶向疗法、免疫疗法、细胞疗法为基础的“无化疗方案”有望成为未来淋巴瘤的重要治疗方案,为广大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提供更多的治愈希望。但是目前这些新药、新疗法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适用于所有淋巴瘤患者,也存在着价格较高、可及性较低的问题。目前淋巴瘤总的治愈率在60%左右,相信通过医患的共同努力,淋巴瘤患者会获得更高的治愈率,更好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