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小知识:暑期儿童意外伤害高发 家长如何做好防护









暑假是孩子们的欢快时光,但也是意外伤害的高发期。近日,记者从我区多家医院了解到,假期以来,已有不少孩子因为意外伤害入院,有踩滑板车不慎跌伤前臂的,有被自家猫狗咬伤的,也有不慎从高处坠落受伤的。区中医院外二科主治医师郭跃川提醒,放假期间,家长一定要看护好孩子,以免酿成悲剧。
儿童意外伤害最“高发”
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全球儿童安全组织曾联合分析发布了《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该报告显示:意外伤害已是导致我国19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死亡的首要病因,中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儿童及青少年超过5万人,其中1岁~4岁年龄组占比最高,占33%左右。
儿童意外伤害常见的类型主要有道路交通伤、跌落、烧烫伤、溺水、中毒等,其中车祸是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死因。但在不同国家,意外伤害发生的类型存在一定差别。发达国家游戏和运动性损伤较突出,发展中国家烧烫伤和中毒所占比例较大。跌落和溺水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尤其是跌落,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发生,使儿童受伤,是导致儿童非致命伤害和残疾的首要原因。
“意外伤害多发生在9岁以下孩子身上,尤其是3岁-5岁的。这部分孩子有行动能力,但辨别危险的能力不足。此外, 上午10∶00-12∶00、下午4∶00-6∶00相对而言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时间段,这时候家长在做饭,疏于看护,孩子就容易发生意外了。”郭跃川表示,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尝试各种事物,身体活动度大,但是动作协调和反应能力却不够。“当意外来临的时候,儿童往往不能及时意识到,或不能及时避开。更重要的是,由于其身体部分组织和器官幼嫩,同样的意外发生在儿童身上,所产生的影响远大于发生在成年人身上。”郭跃川说。
如何减少意外伤害发生?
临床发现,隔代看护的孩子更易发生意外伤害。祖辈由于年龄、体力等原因,没有足够的精力照料孩子,同时由于祖辈溺爱孩子,实行“包办代替”,使孩子不能在实践生活中获得对抗意外伤害的能力,缺乏对意外伤害的正确认知,也不知道如何预防意外伤害以及在发生意外伤害时如何处理等。
“孩子普遍活泼好动,对危险判断能力不足,家长应排除家中安全隐患,如把家里的药品等收好,不要在吃饭时打骂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除了注意看护外,还要加强安全教育,让孩子掌握安全常识,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在郭跃川看来,意外伤害的发生有时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减少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频率,降低意外伤害发生带来的影响。良好的安全防护能力,能够有效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
例如,卫生间、阳台等地方是家中相对湿滑的两个位置,应布置防滑地垫,以防止滑倒和跌伤;安装防护窗、防护栏能够有效防止儿童发生高空跌落;家庭中的洗涤剂、消毒剂、蚊虫药、药物等物品,均属于危险物品一类,儿童可能会因好奇误食而导致中毒或食道烧伤的情况,因此一定要特别注意家庭中危险物品的存放。
除此之外,对桌角、柜脚进行防磕碰处理,不让孩子独自玩耍,不给孩子佩戴戒指等小饰品,在做饭、吃饭的时候让孩子远离热汤、热油,避免孩子在活动中拿筷子等尖锐物品,为孩子购买玩具时检查玩具的相关标志等等,这些都可以为孩子筑起意外伤害“防护墙”。
受伤后家长切不可“瞎处理”
当孩子发生意外伤害时,家长一般都会手忙脚乱,顾不得想太多的问题。有的家长会向伤口撒药片粉末或花椒面止血,抹香油,敷烟丝烟灰等。但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会导致伤口处理不及时,还可能给孩子留下明显的疤痕。
郭跃川提醒家长,对于儿童意外伤害,家长首先应当建立正确的观念,可以对表皮擦伤等进行简单的伤口清洗和护理,但由于在家中对伤口的护理操作很难做到完善。即使是小伤口,如果孩子出现剧烈哭闹挣扎,或伤口感染,异物留存,需及时将孩子送到医院就诊,以免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医生会根据伤口的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置措施,才能达到尽可能减轻伤口瘢痕的目的。”郭跃川介绍说,对于头面部等暴露部位的伤口,应当尽可能采用针尖锋利、穿透性好的美容针以及组织反应小、患者痛感低、感染率低的缝线。而对于伤口条件允许的儿童患者,使用医用胶水或者可吸收缝线进行伤口的关闭,这样术后不需要拆线,减轻孩子痛苦的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在我国,家长对儿童伤口护理的疾病认知不足和误区常常会对遭遇伤害的儿童身心带来长远的影响。”郭跃川说,一方面,有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儿童的成长中难免有意外伤害发生,正是这种轻视往往延误了治疗时机,从而留下明显的疤痕;另一方面,传统观念普遍对手术缝合不够重视,而且想当然地认为伤口经过手术缝合肯定会留下疤痕,导致对伤口处理不到位,轻则留下难看的疤痕,重则导致伤口感染,甚至经久不愈。
四类儿童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措施
七八月份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高峰期。如何有效防范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发生这些意外时,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急救呢?
坠落伤
当发现儿童自高处坠落后,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告知儿童目前的状况;检查孩子受伤的部位,但不要随意抱起孩子,或摇晃他的头部,避免加重损伤;发现活动性出血的伤口时,可用干净的衣物进行压迫止血,如果儿童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于头部受到撞击的儿童,家长不要因早期临床症状不太严重而疏忽大意,要将孩子送医院做相应检查,特别是孩子出现呕吐、精神淡漠、反应迟钝或者头部肿胀有包块等情况时。
防范措施:
1.避免儿童独自在家,儿童外出玩耍时也应做到有效看护。家中窗户应设置护栏,有阳台的可将阳台封闭,护栏的高度要高于幼儿的身高,或是将家里的窗户上锁。此外,家长在抱幼儿的时候,要和窗口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孩子扭动后脱落,造成意外坠落。
2.不要把床、桌子、椅子、板凳这些物品放在靠近窗户的地方,防止孩子借这些物品爬上窗台。
3.告诫孩子不要探出身体到阳台护栏或者窗户外,外出玩耍时不要攀爬高处或站在高处。
异物窒息
第一时间拍打孩子背部,让其尽量咳嗽。
必要时尝试“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具体方法为:如果是婴儿,施救者可用一只手托住孩子的下颌,让婴儿趴在前臂上,保持头低脚高位,另一只手在孩子两侧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处拍打5次,观察异物是否排出;若未排出,将婴儿翻转过来,同样保持头低脚高位,脸朝上,将婴儿仰卧在前臂上,用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在其胸骨下半部分进行5次向内向上的按压,同时观察异物是否排出,重复以上动作,直至异物排出。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施救者站在孩子身后,使其身体前倾,两腿分开,一手握拳,虎口部顶住孩子脐上两横指左右位置,另一手包裹住拳头,猛力向后向上冲击腹部,直至异物排出;如施救无果,儿童出现心跳微弱或停止,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在救护人员到达前,要不断地重复上述急救动作。
防范措施:
1.父母在给婴幼儿喂水、奶、药物时,应将孩子抱起,喂完后轻拍背部,然后取头高侧卧位,防止呛奶、呕吐、溢奶、误吸引起窒息。
2.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饮食习惯,如专心进食,不要边吃边玩,避免嬉笑、游戏和哭闹。
3.纠正儿童吸吮手指和随便把杂物放入口中的不良习惯。
4.不要让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儿吃瓜子、花生、豆类及带核的坚果类食物或软滑类的食物,如果冻等。
中毒
一旦发现或怀疑孩子误食有毒物质,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是有毒气体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脱离毒物接触;如果是食物中毒,家长可将引起中毒的食物或毒物一同带到医院化验,不要强迫孩子呕吐,否则容易造成孩子误吸或窒息。假如孩子本能地呕吐,要把呕吐物收集起来带到医院,如果孩子感到食管或口腔有烧灼感,可以让他喝点牛奶。
防范措施:
1.注意家中食物的保质期,及时处理过期食物,特别是生肉、海鲜等。
2.勤洗手,避免苍蝇或蟑螂之类的动物接触食物,剩饭剩菜尽量放置冰箱内保存,保存的时间不要超过6小时。
3.培养良好的用药习惯,建议将成人和儿童的药品分开放置。家中如有需要长期服用的药品,如精神类、心血管类药品,应与其他药品分开放置,并将药品放置在孩子无法接触到的地方。避免在孩子面前吃药,以免孩子因好奇模仿大人服药的行为发生。
烧烫伤
一旦出现烫伤,家长要谨记5个字:冲、脱、泡、盖、送。
“冲”就是用清洁、流动的冷水冲洗,比如家里的自来水,直到感受不到疼痛和灼热为止,或用冷毛巾敷在烫伤的部位至少10分钟,这样可以迅速地散热,降低对深部组织的伤害;“脱”是在充分的冲洗和浸泡以后,小心脱掉贴身的衣服,或者使用剪刀剪掉衣服,避免弄破水泡;“泡”就是指对于疼痛比较明显的地方,我们可以将烫伤部位泡在冷水中持续10分钟~30分钟,这样可以缓解疼痛;“盖”是用无菌的纱布或干净的手帕、毛巾或者棉布轻轻敷在伤口上,减少外界的污染和刺激,如果伤口面积比较小,也可以直接暴露于空气中,注意不要弄破水泡;“送”就是送到医院,如果烫伤的部位是位于头、面部、胸口这些重要的部位,以及烫伤的皮肤面积比较大、出现破溃的时候,须把孩子送去就医,尽快接受专业诊治。
防范措施:
1.家里尽量不用桌布,以防儿童拉扯桌布导致盛放热液的容器翻倒。
2.应避免让孩子独自洗澡,给孩子洗澡时应先放冷水,再放热水。
3.家用强力清洁剂,如除污剂、碱水、浓硫酸等,应放在孩子不易碰到的地方,以免被误食或泼洒到皮肤上,导致化学性烧伤。
4.避免孩子进入厨房,避免孩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使用明火。家长做完饭后及时关闭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