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小知识:一起守护“小心肝”









肝,具有代谢、排毒、造血和免疫等功能,对身体健康影响巨大。肝不好,不仅会食欲不振、易疲劳,还会引起黄疸、牙龈出血等症状。什么是肝炎?哪些行为容易引发肝病?如何预防?今年7月28日是第十二个“ 世界肝炎日 ”,让我们一起守护“小心肝”!
肝炎,离我们有多远
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董明珍介绍,病毒性肝炎是一组以肝脏炎症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目前已知的肝炎类型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但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近90%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患病。
董明珍说,甲肝和戊肝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环境卫生条件差和个人卫生习惯差可能被传染,一般不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孕妇感染戊肝后病死率高;乙肝主要是经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如果没有母婴阻断,婴儿期感染乙肝病毒将有80%-90%转为慢性感染者,乙肝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也是目前最难治愈的肝炎之一;丙肝主要通过输血、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艾滋病人等感染,多为慢性肝炎,目前没有疫苗;丁肝感染仅与乙肝感染同时发生或出现重叠感染,可加重乙肝病情。
“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给肝炎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董明珍说,目前中国乙肝人群已达7000万,丙肝人群接近1000万,肝癌人群数量接近全球肝癌患者的50%,没有获得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的人员存在感染肝炎病毒的风险,经常接触血液或血制品、高危性行为和注射吸毒均会增加乙肝、丙肝感染风险,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丁肝病毒的感染危险。
积极预防,主动接种肝炎疫苗
董明珍说,虽然病毒性肝炎有些可怕,但是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
由于大多数成年人已经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甲肝抗体,目前甲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儿童。
乙肝疫苗可以防止宝宝以后患上肝癌,我国免费为新生儿提供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新生儿出生后将立即接种乙肝疫苗。成人,特别是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或血制品的人员、肾透析人群、乙肝病毒感染者家属等重点人群应主动接种乙肝疫苗。主要程序均按0、1、6个月各注射一针,每针10微克,其他高危人群每针30微克。
戊肝疫苗接种于16岁以上人群,重点推荐经常在外就餐者、育龄期女性、学生、中老年人、乙肝病毒携带者及慢性乙肝患者、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畜牧及海产品养殖加工人员、戊肝高流行区域的旅行者及援外人员等接种。
除了接种疫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的食物,海鲜煮熟食用,也是预防甲肝和戊肝的有效方法;安全注射、有保护的性生活可以有效预防乙肝、丁肝和丙肝;共用餐具、拥抱、接吻、握手、咳嗽、喷嚏,或共用公共游泳池等不会传染上乙肝。
主动检测,实现早诊早治
董明珍说,部分慢性乙肝感染者没有症状,肝功能检查也正常,甚至与健康人无异,但他们随时可能发病,甚至会出现暴发性肝炎,危及生命。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查是确定是否患有慢性乙肝唯一的方法,阳性表示目前感染乙肝病毒。孕妇及时检测可以阻止传染给婴儿;乙肝感染者的家属、医护人员、实验室人员等经常接触血液、血制品者等高危人群均需进行体检。
丙肝病毒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可确定是否发生丙肝感染或慢性感染。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注射吸毒者、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所生儿童、丙肝病毒感染者的性伴侣、艾滋病毒感染者等可能受到感染血液接触的人员接受丙肝相关检测,实现早诊早治。
甲肝和戊肝通常可以自愈,且隐性感染多,发病后一般呈现急性发病表现。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的特异性抗体(IgM)是急性甲肝和戊肝的常用临床诊断方法。
关爱感染者,消除社会歧视
董明珍说,歧视会让感染者不愿去获得所需挽救生命的治疗,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还会导致对肝炎防治工作的投入不足。实际上,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因为乙肝传播途径不容易实现,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会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请理解并以平等之心对待身边的乙肝患者和携带者。
而甲肝、戊肝和丙肝都是可以治愈的,乙肝也可以通过治疗保持健康的状态。丙肝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但目前最新的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可以达到95%以上的治愈率。
小心,脂肪肝变肝炎!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极大改变,高热量、高代谢的食物正在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近年来,我国脂肪肝越发常见,其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董明珍表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不进行干预,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脂肪性肝炎,甚至是肝癌,亟须引起重视。
脂肪肝有多常见
董明珍介绍,脂肪肝是血脂异常的常见并发症,由于我国预防措施相对滞后,血脂异常合并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患者有年轻化趋势。
董明珍说,大多数患者是通过体检查出患有脂肪肝,由于该病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很多患者就忽视了,有的体检医生也没有做到有效提醒。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已经超过了25%,意味着每4个人里可能就有一个人存在脂肪肝。
“有些人觉得肝炎都是喝酒导致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脂肪肝可以分为两大类,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董明珍说,过量饮酒是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因素,肥胖则是损害肝脏的重要因素。
脂肪肝如何变肝炎
董明珍介绍,脂肪肝可以发展成肝炎,进而有可能导致肝癌,大致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肝细胞癌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单纯性脂肪肝,单纯脂肪肝是由于人体摄入或自身合成了过多脂肪,聚集到了肝细胞中,让肝细胞变‘胖’了。”董明珍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目前大部分患者都处于这一阶段。而当肝细胞变“胖”到超过能够承受的范围,就会破裂坏死,发生肝损害导致肝功能异常,此时就发展为脂肪性肝炎了。
董明珍说,当脂肪肝患者肝功化验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中的一项或几项处于长期升高状态,可能就属于脂肪性肝炎了。脂肪性肝炎患者如不及时治疗,长期的炎症会使肝脏出现类似疤痕的纤维组织,发生纤维化,使肝脏变糙变硬,甚者发生肝硬化。肝功能异常的人群,当B超报告提示肝实质回声增粗、密集,或有肝弥漫性病变时要有所警惕。
长期肝纤维化会导致肝硬化。董明珍介绍,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导致的肝硬化患者5年内患肝细胞癌的风险高达11.3%。董明珍说:“肝硬化或各类肝炎患者,都应定期抽血化验甲胎蛋白并结合肝脏B超进行筛查,如果连续数周异常升高,要提高警惕。”
脂肪肝可以逆转
董明珍介绍,相比于病毒性肝炎而言,脂肪肝患者其实部分是可以通过饮食、运动逆转的。需要避免长期饮酒等伤肝行为,同时,要注意控糖、多吃膳食纤维、多运动。
要避免长期节食、吃素。专家表示,如果靠节食、或长期严格吃素减肥,会导致营养不良,并且体内载脂蛋白减少,反而会促进脂肪堆积在肝脏。
此外,要避免乱吃药和保健品。如今,许多人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于是把期望寄托在了保健药品身上。“长期乱吃药和保健品会给肝脏带来巨大的负担,进而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董明珍说,药物性肝损伤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董明珍提示,日常饮食要控制糖分的摄入。“糖和脂质在体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脂肪肝患者如果仅是少吃含油脂高的食物,而不注意限糖,一样会加重脂肪肝。”董明珍说,要多吃膳食纤维、多运动,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减缓脂肪吸收、促进胆固醇排泄。
远离“肝”扰 日常养肝护肝这样做
俗语用“心肝宝贝”来形容珍视之物,“肝”便是人体中最宝贵的器官之一了。
它就像我们躯体中一个重要的化工厂,每天要进行几百种化学反应,维持着“人体工厂”的正常运作。
董明珍介绍说,肝脏是一个“超人”,身居要位,每天开足马力运转,全年无休,具有合成、代谢、解毒、分泌和免疫防御等功能。不过,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对于潜力巨大的肝脏来说,只需要使用它四分之一的能力便足以应付。
董明珍介绍,人体的白蛋白、多数凝血因子等关键物质均在肝脏合成,当罹患肝炎、肝硬化、甚至肝衰竭时,由于白蛋白合成减少而容易出现下肢浮肿和腹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则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肝脏对胆红素代谢出现功能障碍时,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肝脏有解毒功能,口服的很多药物多在肝脏代谢,肝脏还有分泌胆汁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作用,当胆道因结石、肿瘤、炎症等原因梗阻或狭窄时,容易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灰白等胆汁淤积的症状。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肝脏呢?
董明珍表示,首先应少熬夜。每天23时到24时是人体肝解毒工作的高峰期,因此要减少或者尽量不熬夜,才能使肝的排毒功能有效运作,促进肝功能恢复。
其次要饮食均衡,少吃高油高糖食品,不食用发霉、煳了的食物,因为这类食物含有黄曲霉素,易引发肝癌。此外,多吃蛋白质能修复肝脏,如鸡蛋、豆腐、牛奶、鸡肉、松子等高蛋白、低热量的食物。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A可抗肝癌,如番茄、胡萝卜、动物肝脏、鱼肝油及乳制品等;B族维生素是肝脏“加油站”,如猪肉、黄豆、大米、香菇等;维生素E是护肝新武器,如麦芽、大豆、植物油、坚果类、绿叶蔬菜等。
第三是远烟酒。烟酒会对肝功能造成伤害,特别是过量饮酒最伤肝。酒精在人体内90%以上是通过肝脏代谢的,其代谢产物及所引起的肝细胞代谢紊乱是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的主因。
第四是心态好。经常抑郁或爱发脾气的人,容易肝气郁结,不利于肝脏健康,所以护肝养肝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董明珍提醒大家,肝病的一级预防尤为重要,40岁之后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的肝脏检查,50岁以后每半年做一次检查。有肝炎、肝硬化等肝病背景,特别是乙型或丙型肝炎的患者、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者也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