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小知识:别让过敏性疾病“盯”上你









7月8日是“世界过敏性疾病日”。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一吃辣椒脸上就起痘痘,以为这是过敏,但其实是饮食不良引起的皮肤痤疮;有人喝牛奶后肚子胀气,以为是过敏,但其实是乳糖不耐受;有人说对酒精过敏,但其实大部分是耐受不良……到底什么是过敏性疾病?昨日,记者采访了区中医院皮肤科主任蓝星,为大家答疑解惑。
过敏性疾病有三大诱因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变应原(过敏原)引起的机体异常免疫反应。”蓝星介绍道,过敏多半由过敏原、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和方式三大因素导致的。
过敏原是最常见的因素,大多数是通过皮肤接触、吸入、食入或注射等途径进入机体,主要有动物的皮毛、昆虫的毒毛,花、果,紫外线,吸入花粉、尘螨,食入海鲜鱼虾,注射药物及疫苗,接触金属制品、日用洗涤剂、化妆品、油漆汽油等化工原料。医生在询诊时通常会涉及到患者的职业、最近的去向和活动等,这对于疾病的判断有一定帮助。医生会根据病因、症状及皮损形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明确过敏原。
遗传因素通俗来说就是“过敏体质”,但是并非所有的过敏体质患者都会发病,与自身的免疫力等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在生活环境和方式方面,有的患者每天洗两次澡,但还会过敏出现皮疹。其实,过度的洗浴反而更容易损伤皮肤屏障,使机体的免疫失衡。其次,熬夜、工作压力大等社会因素,也是诱因之一。
夏季是过敏性皮肤病高发期
“过敏性疾病可发于各个年龄阶段,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夏季是过敏性皮肤病的高发期。”蓝星说,对于症状轻微者,患者立即脱离引起过敏的物质,就可以快速缓解;对于不能明确对什么过敏或者脱离之后,过敏症状仍持续存在者,就要及时就医了。
一般过敏性疾病用药遵循急性期渗液、红肿明显时,采用药物湿敷,无糜烂、渗出采用洗剂,如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亚急性期有鳞屑、痂皮,可采用油剂,如紫草油;慢性期浸润肥厚、苔藓样变,采用软膏类,如地奈德软膏、尤卓尔软膏等。另外,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或盐酸西替利嗪等),局部外用激素抗炎止痒,注意激素的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选择合适强度和剂型的激素并逐渐停药的原则,不可滥用、过用、突然停用激素。如果患者皮疹面积扩大,瘙痒、水疱严重者,需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当心3种过敏性皮肤病
蓝星介绍,急性荨麻疹、急性湿疹、药疹等是严重且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一旦出现,需及时就医。
急性荨麻疹:患者常先出现皮肤瘙痒,并很快在瘙痒部位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皮肤凹凸不平。患者表皮的水肿、风团通常在24小时内消退,但容易反复发生新的风团。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哮喘及喉头水肿,甚至呼吸困难、昏厥窒息,胃肠道黏膜受累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由感染引起的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尤其发热最高可达40℃。因为其发病特点是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迅速,蓝星建议,患者急性期发作或面积扩大要高度重视,一旦出现上述不适症状,一定要紧急就医。
急性湿疹:这是一种难治的常见过敏性皮肤病。皮损表现主要以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为主,患者往往瘙痒难耐,常因搔抓形成糜烂面、渗液,有的因瘙痒剧烈,影响日常休息甚至引起了神经功能障碍。但剧烈搔抓、热水烫洗或其他的刺激会加重皮损,如果继发感染,则可能形成脓疱、脓痂、淋巴结肿大、发热,也可能诱发细菌、真菌、病毒感染,使皮损相互融合而泛发全身,形成全身弥漫性潮红,出现大片的渗液和糜烂,继发成红皮病,使多系统损害、影响代谢,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患者在出现湿疹后一定要与医生协同配合,注意调护,切忌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而加重病情。
药疹:这主要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的。除固定型药疹具有特征性表现外,多数药疹不易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同样症状相区别,必须根据病史及发展过程加以综合分析而做出判断。在临床上,对骤然发生于治疗过程中的全身性、对称型分布的皮疹要有警觉,询问用药史,特别注意药物的交叉过敏以及隐蔽形式出现的药物过敏。一般药疹的颜色较鲜艳、痒感重,通常在停用致敏药物后很快好转和消退。在临床上用药后发生药疹,停药后消失及再用时复发的药物史很有诊断意义。
蓝星表示,无论是急性湿疹、药疹、急性荨麻疹,还是其他的过敏性皮肤病,尤其是过敏体质的人,一定不要忽视它的危害和影响,皮肤病的特点是易诊难治,可急性发作、反复难愈,因此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一定要积极调护,切忌搔抓和烫洗,注意保湿护肤,保持心情愉快,早发现早治疗,防止加重或复发。
远离家中的过敏原
有的人可能会因为花粉过敏,有的人会因为食物过敏,不一样的过敏原对于会过敏的人,出现的不适症状是不一样的。
“要预防过敏性疾病发作,首先便要做好过敏原隔离。”区中医院皮肤科主任蓝星表示,日常生活中,远离过敏原,首先出门前要做好防护。皮肤是最容易接触到外界刺激的,特应性皮炎不仅使人产生瘙痒等不良反应,也会影响颜值。所以要保持皮肤清洁,促进肌肤新陈代谢;洗脸、洗澡水温不宜太高,以免皮肤缺水干燥易过敏;做好防晒,避免紫外线照射;要根据自己的皮肤特性,正确选择护肤品。
其次,要尽量避免大风天出门;回家后及时淋浴,更换衣物鞋子;衣物、床上用品洗完后,最好烘干而不是户外晾晒;室内定期做好吸尘清洁。
最后,良好的免疫力对抵抗过敏性疾病发作很有帮助,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运动,调节身体免疫功能,帮助改善易过敏体质;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多喝水,保持肌肤持续活力;多吃新鲜蔬果和发酵类食物,益生菌能够帮助人体增强免疫力。
蓝星提醒,在做好以上3个措施的基础上,大家还要远离家中9个过敏原:
烹饪蒸汽:做饭时,锅里飘出的蒸汽会附着在你轻易打扫不到的地方,如墙角、天花板、橱柜门和被大物件掩盖的区域,霉菌会抓住机会繁殖。所以,哪怕只是烧水,也最好打开抽油烟机或排气扇。
书架:书架上不仅仅是书籍、相册和工艺品的天下,还会沉积很多灰尘。潮湿的环境下,书籍也会滋生霉菌,成为过敏原。所以书架不能离床太近,每周至少用湿布擦一次。
枕头:不管枕头的填充物是什么,温暖湿润的人体环境总会给尘螨创造舒适的生长条件。建议每年至少更换一次枕芯,并定期清洗枕套。
浴室脚毯:洗完澡后在上面走来走去,湿漉漉的地毯会促使尘螨和霉菌繁殖空间。除了定期清洗,浴后可把毯子挂起来,用吹风机吹干。
冰箱门封:在不断开关冰箱门的过程中,湿气、食品渣残聚集在此,使各种细菌大量繁殖。可用漂白剂兑水每周清洁一次,比较难处理的地方可用棉签帮忙。
鱼缸:霉菌容易在鱼缸内侧脱离水面,但总会在潮湿地方滋生。投掷的鱼食粘在缸壁上,又给霉菌提供了营养,成为破坏呼吸道的一大杀手。因此,每次喂鱼后,应用布把鱼缸内侧擦一遍,并定期清洗鱼缸。
湿衣服:长时间放置在洗衣机里的衣服,容易发霉、变味,换下的衣物应尽快洗净晾干。另外,洗衣服时最好以液体洗涤剂代替洗衣粉,粉末状的东西易加重过敏症状。
花盆:植物根部湿润的土壤适合霉菌生长,如果浇水时经常外撒,细菌就会殃及周围的地方。可在花盆里摆放一些鹅卵石,以阻止霉菌传播。过敏症较严重的人,应把植物移到室外。
宠物:宠物身上的皮屑、毛发可能带到家中各个地方,要定期大扫除,可用吸尘器好好清扫沙发、地毯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