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健康科普信息 >健康中国重庆行动 >健康科普

卫生健康小知识:夏至过后 补阳祛湿正当时

日期:2022-06-24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2-06-24

夏至过后,全国多地将开启高温模式。高温天里,抱着冰镇大西瓜,空调房一待就是一天……你可曾想过,贪图一时凉快的同时,湿邪可能会趁机而入。

湿邪过重可能会招来脂肪肝、高血压、 肥胖……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无济于事。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湿气重?如何祛除湿气?6月21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区人民医院中医门诊主治医师刘大建。

食欲欠佳   困乏无力

黏浊是湿气重的典型特征

刘大建说,古人忍饥挨饿,疾病多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如今人们生活环境改变,单纯的伤寒很少见,反而是外寒和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湿邪。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七、八月份将迎来长夏时节,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为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会容易损伤脾脏,导致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很多人大便之后,发现大便不成形、溏稀,粘在光滑的马桶壁上很难冲下去。同时,还伴有嗜睡、困乏无力、满脸油光、浑身黏糊糊等症状。”刘大建介绍,湿气的典型特征就是黏浊,所以大便溏稀正是湿气重最显著的特征。

脾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代谢不出去,停留到体内形成水湿或痰饮、水肿或肥胖;头脸油腻,脸上长痘、长斑以及女性的一些妇科病,如白带异常、瘙痒也与湿气有关。

喝水湿气重?食辛可祛湿?

祛湿谣言多   采用需谨慎

很多人谈“湿”色变,想方设法祛湿、化湿,试图将湿气排出体外。常见的一些关于“祛湿”的误区有哪些呢?

有的患者问,夏天喝水多,会不会引起湿气重?刘大建解释,喝水多是不会造成体内湿气重的。湿气形成主要是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不能将体内的多余水分排出体外,与喝水多少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出现喝水多导致水肿的情况,要考虑是不是肾功能受损。

有人认为祛湿要多吃辣椒?刘大建表示,民间使用辛辣祛湿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比如,重庆的人爱吃火锅,认为一出汗,湿就祛除了。但是,中医认为,湿气大多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与出汗关系不大,所以中医更强调健脾利湿。他建议,可以多食用一些“清补”的健脾食材,比如冬瓜、茯苓、莲子、淮山等,也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人认为,晚上吃水果会增加体内湿气。其实,这是毫无依据的。”刘大建解释,喜食肥甘厚味的人容易生湿,所谓肥甘厚味,是指非常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这类食物的特点是热量高、不易消化。比如大量食用如榴莲、芒果等含糖量高的水果,就会出现上述风险。但并非因食用水果会生湿,而是因为太甜会增加身体负担,导致生湿。

刘大建说,从中医理论讲,“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导致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停聚体内而成;外湿为湿邪,由外侵犯人体而成,多由阴雨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湿地,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沐浴后头发未干等原因导致的湿邪外感。

有的患者说,为了祛湿,自己喝了一年的红豆薏仁“祛湿茶”。尤其是一些女性,明明是容易上火的体质,也坚持喝,不仅没有起到祛湿的作用,反而口舌溃疡。

刘大建提醒,祛湿不是简单地对照症状。一些“祛湿茶”喝一次两次没有问题,若是长期饮用还要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

劳逸结合   少摄食盐

科学祛湿这样做

夏季特别要注意祛湿,刘大建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慢跑至微汗

从中医角度讲,祛除体内湿气的方法包括发汗,注意此时出汗是蒙蒙细汗,一点薄薄的汗意,而不是满身大汗。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当的时间慢跑,不需要累到满身大汗。

2.适当午睡,劳逸结合

很多上班族因为工作原因,几乎不睡午觉。殊不知,睡好午觉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精力更充沛。过度劳累容易耗伤气血,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有些人经常晚上加班,经常会吃宵夜,夜生活时间延长。因此,夜间睡眠时间不足,午睡也就更加重要,需要特别注意劳逸结合。

3.膳食调理,健脾利尿

夏季应该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苋菜、扁豆、冬瓜、薏仁、绿豆、西瓜等。红豆薏米山药粥是祛湿气最经典有效的一个方子,由六味配方组成:红豆、薏仁(炒)、山药、茯苓、 莲子、红米。其中,红豆利尿消肿、补血润肤,薏米常吃可保持皮肤光泽,山药滋阴补肾,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养心安神,莲子清心醒脾、补中养神、健脾开胃,红米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

4.少摄食盐,助肾排水

人体摄入的盐分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当食盐太多或肾脏有病变的时候,就不能及时将摄入体内过多的钠排出。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升高时,较多的水进入血管,极易水肿。若无明显排汗过多的情况,夏季仍应低盐饮食。特别是中老年人食盐摄入应少于普通人的摄入量,有肾脏疾病的人群更应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

5.背部刮痧,散热祛湿

容易受风的部位通常是人体背部的上三分之一,也就是肩背区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细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于身体散热祛湿。具体操作方法:使用刮痧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榄油(起到润滑作用),从背部沿脊柱由上往下单向刮;再沿着距离脊柱1.5寸宽的地方由上往下刮, 然后再选择距离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样的方法由上往下刮。每个区域刮5-8次。

夏季养生,这些得“忌”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为天地之间阳极转阴之时。中医认为,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与天地气机密切相关。

区人民医院中医门诊主治医师刘大建说,天气越热,人们就越爱趋凉避暑,而贪凉过度又易损伤人体阳气,引发感冒、咳嗽、胃肠不适、关节疼痛等疾病。

因此,夏至时节要注意防暑降温、护肤防晒,同时避免过度寒凉,以防寒证丛生。尤其现代社会,空调常开,很容易伤阳。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易出现疲乏无力等表现,所以需注意夏季的寒证。

忌久吹空调

到了夏天,很多人喜欢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空调温度调得过低、一开一整夜等行为极易使寒邪之气进入体内,损伤阳气,因此不要一味贪凉。长时间吹空调、风扇会使寒气凝滞在身体里,使身体的气血运行受阻,很容易出现感冒、头痛、鼻塞、面瘫等病症。所以,空调的温度不要太低,并且要有一定的室外活动。

忌贪食生冷

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饮料,或是吃一个冰激凌,清凉又解暑,非常惬意。不过冷饮吃太多不仅不能解暑,反而会引发健康问题。这是因为在夏季人体阳气呈向外扩散的趋势,如果摄入生冷食物过多,会严重损耗阳气,还容易出现肠胃问题。

忌大量饮水

夏天出汗多,容易缺水,有些人口渴了就会大量饮水。其实,这样的喝法并不好。因为若短时间内突然大量饮水,易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进而损害心脏和肾脏功能。建议小口、少量、多次饮用。

忌吃隔夜菜

经常会有人问,夏天的剩菜可以过夜吗?夏天剩菜剩饭如果长时间放置,容易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即使经过高温加热,这些毒素也没法消除。而临床上因为夏天食用隔夜菜导致的问题并不少见,如腹痛、腹泻、呕吐,甚至食物中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