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小知识:警惕中风 尽早识别救治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我们经常能听到,身边有朋友或者邻居中风了、偏瘫了、讲不清楚话了……中风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让人谈之色变,而且发病者的年龄在不断下降。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你了解中风吗?你知道中风应该如何治疗吗?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黄德建。
识别中风 谨记“120”口诀
数据显示,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死于中风(脑卒中)。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数达200万-250万,死于脑卒中的人高达150万。脑卒中已成为国民第一致死病因。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很多人认为中风就是脑梗死,其实脑梗死只是中风的一种。”黄德建介绍,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占70%以上。中风具有难治能防的特点,早期筛查及早针对危险因素进行诊治可有效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那么,该如何识别早期脑卒中?黄德建说,快速识别脑卒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记住“120”口诀:“1”是看一张脸,面部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尤其是微笑时两边弧度不一致;“2”是查看2只胳膊,平行举起时单侧无力,不能抬起;“0”是聆听患者的语言,口齿不清,表达困难。
黄德建提醒,如果出现上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可能是脑卒中,一定要紧急拨打卒中急救电话,送至具备急性脑卒中救治条件的专业医院进行系统的救治。如果自行在家进行观望,耽误黄金治疗时间,亦或者自行服用药物,可能还会引起呛咳甚至窒息的危险。
中风发病 须及早就医
有些中风患者的家属为了患者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宁愿多花时间送往大医院。黄德建强调,及时赶到最近的医院是脑卒中患者就诊的最好选择。
“脑卒中抢救有个4.5小时的窗口期,在医学上叫治疗的时间窗,这是脑组织对于缺血的耐受时间。”黄德建说,脑组织对于缺血和缺氧非常敏感,时间超过4.5小时,脑组织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死亡,将会极大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在患者发病后,早期的救治过程就像跟死神赛跑,多抢一秒钟,患者的生存就会多一分希望。
黄德建说,医学的发展已经使得脑中风成为高度有效治疗的疾病,积极的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很大程度上避免患者致残的发生。缺血性中风治疗原则就是尽可能早的消除血栓,目前有效的方法有静脉内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手术治疗(也称血管内血栓切除术)两种;出血性中风的有效治疗主要包括血管内介入手术和开放性手术(也称开颅手术)。现实中,很多脑出血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完全恢复,几乎不留并发症的病例,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仍然是及时、早期。所以抓住救治的“黄金时间”,将患者及时送往医疗机构,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关键。
中风患者在度过危险的急性期后,后遗症的恢复,特别是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应该尽早进行。瘫痪肢体的康复,会使患者后遗症减少到最低程度,降低中风的病残率。康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病床上的肢体功能锻炼;第二阶段——练习坐起和站立;第三阶段——练习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上述三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不能操之过急,使患者过于劳累。如果条件允许,可考虑接受高压氧治疗,康复效果往往更好。
预防中风从健康生活开始
中风可控吗?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黄德建表示,中风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中风可控可治。早期积极控制中风危险因素及规范化开展中风治疗,可有效降低中风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中风的预后。
黄德建说,预防中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定期接受脑健康检查。“脑健康检查是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等进行的一系列检查,与一般体检有所不同的是,它针对可能发生的脑部疾病,对于脑部的检查比一般体检更加细致,目的在于早期发现尚无症状的病灶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从而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早期干预。”
黄德建建议以下人群应及早进行脑健康检查:年龄40岁以上者;感觉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房颤、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以及长期吸烟、饮酒者等;有肢体无力或麻木者,头痛、头晕及耳鸣者,情绪不佳、睡眠不良者;记忆力下降或一过性健忘者;一过性黑蒙者;有颈椎病者。
如何进行干预和预防?黄德建表示,“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以及生活饮食习惯与中风的发生关系密切,如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等都已证实是中风的危险因素,预防中风要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黄德建说,具体的生活行为应注意:注重合理膳食,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每天饮水要充足;减重多动,以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为主,活动量应达到中等强度;防止过度劳累、用力过猛;克服不良嗜好,如吸烟、过量饮酒、久坐等;注意气候变化、保持情绪平稳。
“夏季也是中风的高发季节,天热时更要预防‘热中风’。”黄德建说,夏天天气热,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可使血液的黏稠度增高,加大了血栓形成的概率,从而容易发生血管堵塞,诱发中风。空调使用不当也是重要诱因,很多人喜欢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导致室内外温差很大,老年人尤其是患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的老年人,进出房间很难适应一冷一热的温度变化,会导致脑血管不断收缩、舒张,可能出现脑部循环障碍,发生中风。
黄德建提醒,夏季预防中风要注意以下几点:多饮水,防止血液浓缩,每日饮水总量2000毫升至3000毫升;避免贪凉,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使用空调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中风患者请收下这份饮食指南
研究证实,血清胆固醇过高,易发生粥样硬化性血栓,引起中风;脂肪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比例失调或者蛋白质中优质蛋白低于总蛋白的50%以下易发生中风;饮食为高钠、低钙、低钾,也易发生中风。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涛表示,中风患者除需药物治疗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
王涛介绍,中风患者的饮食原则为少食多餐、三四五顿、七八分饱、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忌辛辣刺激食物。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八点:
吞咽困难呛咳者可留置胃管行鼻饲饮食,即全流食。蔬菜汁、水果汁在三餐间隔时间内鼻饲,三餐全流食配置如米糊、面糊、肉汤等。
意识清醒呛咳者有时会发生呛咳者给予糊状饮食,如鸡蛋羹、水果泥、牛奶冲藕粉、肉末面条等。
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以防止血管损害加重,如猪油、牛油、奶油等。限制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虾膏、蟹黄、动物内脏、海产品等。
每天膳食中蛋白质要适量,在70克左右。可选择蛋清、瘦肉、鸡肉、牛肉、鱼类和豆类及豆制品、奶制品,以补充体内所需的必需氨基酸。
适当增加降血脂、降血液黏稠度的食物。如洋葱、海带、黑木耳、芹菜、萝卜、胡萝卜、菠菜、山楂、橘、柚、柠檬、深海鱼油等。还要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钾、镁等矿物质及膳食纤维,建议每日食用5种以上蔬菜水果,总量在350克左右,多品种常更换。
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下。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负担,使血压升高,对中风患者不利。
少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强的调味品。尽量选择蒸、炖、焗、少油快炒方式,少喝鸡汤、肉汤,少食多餐,不要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