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小知识:控制血压 稳住幸福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发生的时候早期没有症状,所以很多人得了高血压也不知道,危害往往在不经意中就出现了。”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张万胜提醒,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还可导致肾功能损害等其他病变,因此,控制血压值得每个人关注。
高血压会遗传 且发病因素多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在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诊断为高血压。
“有资料和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具有极强的遗传倾向性。”张万胜说,国内外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双亲均为正常血压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是3%;父母中一方为高血压病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是28%;而双亲均为高血压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是45%。
常见的高血压发病因素还包括:性别与年龄,40岁前男性高于女性,40岁后女性超过男性;职业,从事脑力劳动者和紧张工作者患病率高;膳食,高钠饮食是中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的膳食结构又加重了钠对血压的不良影响;肥胖,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是正常体重者2倍至6倍;吸烟,吸烟不仅容易导致冠心病,也可使血压升高;饮酒,男性持续饮酒,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将增加40%。
因此,张万胜提醒,高血压患者家庭成员应提高对高血压的认识,从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减重、戒烟、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入手,尽早控制自己的血压。
准确测量血压 注意血压高≠高血压
高血压病指静息状态下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由于血压会随着情绪、运动、环境等波动,因此在家测量血压时应在一天三个不同的时间段静息至少10分钟后测血压,如果数值均高于140/90毫米汞柱,可能就是高血压病了。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些人认为血压一高就是得了高血压病,从而要求医生开降压药或者进行降压治疗,这种想法和做法是不对的。”张万胜说,血压高不等同患有高血压。血压高可能只是某一次或某一天测量血压的相对数值较高而已,比如刚跑完步、刚吵完架等,都会影响血压值。
而高血压是需要长期接受治疗的一种病症。从病因来看高血压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原发性的,一种为继发性的,原发性的高血压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而继发性的大部分是由于其他疾病导致的高血压,将其他疾病治好后,高血压自然而然就好了。
张万胜强调,是否患有高血压病,不要自行判断,需到正规医院做专业检查,确诊后再治疗。
高血压可防治 做到“四要四不要”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日常中如何防治,张万胜给出了以下建议:
要平稳降压,不要让血压波动太大。血压波动太大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发生的危险。清晨醒来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各种心血管意外的高峰时间段,如果对这段时间的血压控制不佳,造成血压波动过大,会大大增加发生中风的危险,甚至导致死亡。
要坚持降压,不要跟着感觉走。高血压患者绝大多数需要终身治疗,但很多人在经过几个疗程治疗后,血压平稳了就不再继续服药。实际上,若患者当血压降至正常以后就认为已经治愈而停止治疗,结果血压又复发,这样治疗对身体非常不利。坚持用药才能平稳降压,患者不妨选择疗效可靠、作用持久(1天服1次,具有24小时降压作用)且不易受其他药物影响的长效降压药,更利于平稳地控制血压。
要适宜运动,不要长期饮酒。适当运动可以达到一定的降压效果,高血压患者首选快走运动,也可选择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扭秧歌、跳健身舞、跳绳、爬山等有氧运动。另外,饮酒会升高甘油三酯,还会部分抵消某些降压药物的作用,高血压病人不应该长期饮酒。
要低脂低盐,不要过饱。高血压患者宜低脂、低盐饮食;烹调时少用动物油,尽量用植物油;忌吃油炸、油煎食品;忌过饱、贪杯。
中医如何“降服”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高血压病不能完全治愈,只能药物控制。虽然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采用的是西药控制血压,但也有一部分患者采用了中药治疗的方法,认为中药比较安全有效。
那么中医如何看待高血压?记者采访了区中医院内二科主治中医师罗兴花。
高血压的常见病因
中医认为高血压与体质禀赋偏盛有关。年老体虚,劳欲过度,精气内伤;情志失调,五志过极,肝阳化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咸辣酒醪,以致痰浊内生,均可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衡而发为本病。
罗兴花表示,现在的人营养摄入大大超过所需,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走向衰退,对营养的需要只会更少,如果继续过剩,囤积的营养物质便会进入血液,血液变黏稠,流动不再流畅,心脏难以将血液送上大脑,人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升高血压,所以营养摄入过剩是造成高血压的一大主因。另外,饮食起居无规律,劳逸失常,七情所伤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也是造成血压高的原因。
中医如何治疗高血压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发现血压增高怎么办?罗兴花建议,应该赶紧自我分析以前所有的生活、饮食、行为习惯是否有误,特别是过食生冷而伤阳、体胖少动而瘀滞、滥用药物而乱真、起居失常而损正、过劳疲累而耗精,若有应马上改正,这是治疗高血压的根本保证。再配合正确的治疗,以汤药、针刺、艾灸、刺络、导引推拿等调之,多可达到降压治疗效果。
也可辅助于运动治疗、食疗。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避免寒凝血滞。运动有利于消除营养过剩,避免血液浑浊瘀滞,可以打太极、散步、练八段锦等。高血压病人饮食的时间、食量、品种等要规律、合理,顺应自然规律。
预防高血压忌食肥腻
“凡动脉硬化、高血压及中风等,多与过食肥腻有关。”罗兴花说,中医观点认为,肥腻之品多生湿热和生风,进食要适当。肥腻和一切肉的浓汁,都易引起痰浊内生,阻滞气机,风痰相乱,使血压增高,发生头痛、眩晕、耳鸣等症,故治疗首先要从调节饮食开始,有时饿着反而比过饱好,特别是晚上适当少吃点,可以让自己更健康。进食过多,营养过剩,容易血液浑浊瘀滞。
此外,还应特别注意通便排浊,保持大便通畅,对降压与稳定血压,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走出高血压用药误区
如今,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公众虽然对这种慢性病较为熟知,然而,严格遵守医嘱正确用药、科学治疗的患者却甚少。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张万胜表示,许多市民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了解不够,特别是在用药上存在诸多误区,影响治疗效果,延误病情。
误区一:降压越快越好
有患者认为降压越快越好,擅自改药方、加倍用药或数药并用降血压,虽然能在数天内让血压大幅度下降,但降压过快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特别是收缩血压在180毫米汞柱以上的病患,由于长期适应了血压高的状态,短时间内迅速降压,反而给病人带来更多的不适。
张万胜强调,高血压患者最忌“过山车”式降压,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用,平稳降压,不可操之过急。降压药起作用,有一个过程,期待理想的降压效果,需要有些耐心。
误区二:拒绝药物治疗
“吃降压药肯定有依赖性,还是让我多享受几年好时光,等到老了再来治疗。”一些年轻人得了高血压病,却坚持不吃药。他们认为是药三分毒,不吃为好。也有人拿着降压药品说明书反复研究,发现药物有毒副作用后,就不敢吃药。
张万胜表示,被确诊为高血压病后,如果是轻型、低危者,一般可先行使用非药物疗法;如果观察一段时间后,血压不降,或降压不明显,就应该用药;中型、中危以上者,则应及时选用降压药物。
年轻人对高血压不能听之任之,应该把握治疗时机。高血压不控制,所带来的危害是致命的,药物的副作用与高血压的危害相比,微不足道。抗高血压药物的用药原则是多种药物小剂量联合用药,这样可使正作用相加、副作用抵消。
误区三:盲目吃“降压良方”
张万胜提醒,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及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高血压治疗有个体差别,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别人治疗的有效良方可能对你无效,甚至有害。
例如,有的高血压病人吃卡托普利有效,但患有老慢支的病患也吃,只会导致咳嗽加重;有人吃倍他乐克有效,但哮喘患者也吃,会导致哮喘发作,心率严重缓慢;更有人买保健品吃等等,殊不知降压治疗因人而异,需要个体化治疗。
高血压患者应根据个体的全身情况来选择最佳药物,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不能盲目模仿他人的降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