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健康科普信息 >健康中国重庆行动 >健康科普

卫生健康小知识:正确认识哮喘 远离“会呼吸的痛”

日期:2022-05-0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2-05-05

今年的5月3日是世界防治哮喘日。作为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飞速增高的发病率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不容忽视。什么是哮喘?哮喘有哪些高危人群?如何远离哮喘困扰?记者就此采访了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刚。

哮喘诱发原因多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分为过敏性哮喘和非过敏性哮喘。”徐刚介绍,在我国,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其中儿童和年轻人高发。哮喘的发病与遗传有关,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其亲属患病率也越高。

哮喘的发病还跟一些过敏原有很大的关系,如尘螨、花粉、冷空气、病毒感染、吸入性化学物质等,还有就是高蛋白物质,如带毛的动物等。这些物品都有可能使人群出现哮喘的症状或使得症状加重。

徐刚表示,哮喘的发病还具有季节性特点,每年的五六月份,哮喘病人容易受到花粉等过敏原的影响而诱发哮喘。

“很多人都知道过敏原会诱发哮喘,其实感冒也是诱发哮喘的危险因素。”徐刚介绍,哮喘的发病症状有咳嗽、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严重的还会出现昏迷、休克。由于哮喘本身就是一个呼吸系统的疾病,在发病初期与感冒症状很类似。

“不少患者误将哮喘当成感冒,口服各种感冒药和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再加上有一定比例的哮喘可自行缓解,就会造成治疗有效的假象。如此不正确的治疗只会使哮喘越来越重。”徐刚说。

五类人群易发哮喘

春夏之交正是哮喘病的高发期。那么,哪些人群是哮喘的易发人群?徐刚介绍,直系亲属中有患哮喘、肥胖者、接触香烟过多者和非母乳喂养者等,患病概率会加大。

具有哮喘家族史或合并过敏性疾病者。研究发现,哮喘具有家族聚集性,哮喘患者与非哮喘患者相比,其后代患病率明显增加。而过敏性疾病将使哮喘患病危险性增加30%。研究表明14岁之前,曾被确诊患有过敏性鼻炎或湿疹的人群,患哮喘概率明显高于没有过敏性鼻炎或湿疹人群。

肥胖者。研究发现随着体重指数升高,哮喘患病率呈线性增长。无论男性女性,超重或肥胖均会增加患病风险,且体重指数越高,哮喘发生风险越大。

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者。儿时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可能会成为诱发哮喘的危险因素。

非母乳喂养者。母乳喂养能够通过减少异种食物蛋白的摄入、调节胃肠道菌群,从而降低儿童哮喘的发生率,而非母乳喂养的儿童患病率较高。

吸烟与被动吸烟者。香烟烟雾中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包括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尼古丁等,吸烟会增加患哮喘的风险,被动吸烟也使儿童和青年人群患哮喘的发生率增加20%以上。

规范治疗是关键

哮喘病治疗不及时、不规范还会引发许多其他疾病,如自发性气胸、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很多哮喘病人由于没有得到科学、规范、对症的治疗,不仅难以控制病情,还会引起并发症甚至导致病情的加重。

徐刚指出,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通过规范的哮喘管理、防治结合,可以有效地控制哮喘。在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吸入激素和气道舒张剂,这两种药物同时应用才能达到缓解哮喘的治疗作用。

“有的患者担心每天用药,特别是激素类药,有副作用或者是长期依赖性,病情一有好转就停止用药的情况,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徐刚说,哮喘用的吸入式激素跟口服、静脉注射的药物不同,它属于局部用药,且剂量小,只吸入到肺部起作用,不会引起全身副作用,即使长期服用也很安全。

如果出现长期咳嗽、咳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生活中感觉活动能力及体力下降的患者,要及时检查肺功能。“肺功能是反映肺部健康及身体素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徐刚表示,肺功能检查可早期检出呼吸道和肺部疾病、鉴别呼吸困难原因、判断气道阻塞部位,以及评估肺部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等,40岁以后要每年查一次肺功能,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过敏季节应科学防治儿童哮喘

春季是儿童哮喘高发期,患儿易发生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咳嗽乃至呼吸困难,区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史小义提醒,过敏季节需要科学防治、长期治疗,才能有效改善孩子哮喘症状。

史小义说,与成人哮喘不同,儿童哮喘具有一定特殊性,由于儿童肺部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气道病变在哮喘发病的早期是可逆的。但是在哮喘患儿治疗中,不少家长存在误区。例如,急于求成,希望短期见效、彻底根治,一旦听说需要长期治疗,就信心不足、拒绝给孩子用药,转而寄希望于“发育期会自动根除哮喘”这样的说法。其实,青春发育阶段哮喘自动痊愈的可能相当有限。

史小义表示,正因哮喘不能彻底根治,也导致了儿童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护及护理的慢性疾病,家长需要进行日常家庭护理。

掌握简单的护理知识。了解哮喘患儿发作的先兆症状,多数哮喘患儿在哮喘发作前都有打喷嚏、眼鼻发痒、流眼泪鼻涕、咳嗽等症状,如果在先兆症状出现时,及时用药,就可以避免哮喘发作。一旦哮喘发作,让患儿半坐或端坐,解开衣领,呼吸新鲜空气,使用急救药支气管扩张剂或沙丁胺醇气雾剂,如果用药后不能缓解,立即送医。

正确掌握定量气雾剂的使用方法。根据年龄及哮喘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气雾剂,首次使用或气雾剂已超一星期未使用时,要先向空气中试喷;使用多种气雾剂时,一般先用支气管扩张剂,间隔1分钟后,再使用其他气雾剂;使用激素类气雾剂后要漱口,避免真菌感染和呼吸道吸收。

远离诱发因素、改变生活环境。定期打扫卫生,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气温骤变或换季时,注意保暖;室内避免放置花草和地毯,起居定时、睡眠充足。

注意膳食与体育锻炼。家长要认真记录患儿饮食,饮食搭配要多样化,避免过咸、过甜、过冷、过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与过敏有关的食物,比如鱼、虾、蛋等。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体育锻炼。

远离哮喘五大误区

反复咳嗽,数月不止,最后确诊是哮喘。这样的病例已不在少数。没有遗传史,哮喘怎么会“找上门”?得了哮喘,就要跟体育运动“说再见”吗?近日,记者采访了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刚,解读关于哮喘的那些事。

误区一: 只感觉气短、咳嗽,不会是哮喘

研究显示,高达71.2%的哮喘患者此前未得到过明确诊断。部分患者一直认为自己的长期咳嗽症状,是得了感冒、慢性咽炎或支气管炎。

徐刚说,根据哮喘防治指南,当患者多次出现喘息、气短,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时,需主动到正规医院进行肺功能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是否患有哮喘。

误区二: 没有遗传史,哮喘不会“找上门”

部分患者认为自己没有家族遗传史,幼年时也从未发病,不会得哮喘。但实际上,暴露于过敏原、空气污染等,是我国成人哮喘的重要风险因素。

徐刚说,过敏性哮喘是哮喘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成人哮喘50%以上,占儿童哮喘80%以上。过敏原主要分为吸入性和食物性两大类。近年来,春季和秋季花粉成为引起过敏性哮喘患者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误区三: 哮喘反复发作,希望找到根治的“神药”

徐刚表示,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对慢性病的治疗目标,应该是达到长期良好的控制,包括控制其急性发作、使病情不再恶化、没有活动受限等。

临床数据显示,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和良好的自我管理,哮喘可以得到最大程度控制,甚至长期不发作。但患者需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和评估,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升级或降级治疗。临床上相当比例的患者,在急性症状消失或者较轻时自行停药,这往往是哮喘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四: 担心副作用大,不愿遵医嘱用激素

在哮喘门诊,常有患者听说需要使用激素治疗,担心副作用过大,自行减少剂量或缩短疗程。

“患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建议自行减少剂量治疗。”徐刚表示,哮喘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哮喘治疗的基本药物。目前临床上开具的激素类药物多为吸入类,激素剂量较低,主要对口腔或咽喉有一定的副作用,一般可通过用药后漱口避免。

误区五: 患了哮喘,就得告别运动

常有患者提出疑问,确诊为哮喘,是不是终身要跟体育运动“说再见”?

徐刚说,确实有部分患者得了运动性哮喘,运动可作为一种单独的诱发因素,但一般指剧烈运动后导致呼吸困难加重。多数哮喘患者如果接受规范治疗、注意避免环境刺激因素,可以做到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也不妨碍参加一般的体育运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