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小知识:全国爱肝日,一起呵护“小心肝”









3月18日是第22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全民参与、主动筛查、规范诊疗、治愈肝炎”。肝脏是一个只有少量痛感神经的器官,分布在表面,这就意味着当肝脏内发生严重病变,甚至癌变时,人们都很难察觉。一旦发现,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那么,肝脏有哪些功能?肝炎是如何发生的?如何防治这个“无声杀手”?记者采访了区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唐继英。
肝脏功能很奇妙 基本常识要知道
“肝脏的功能相当复杂和奇妙,它就像人体内一个巨大的‘化工厂’。”唐继英说,人体如切除脾脏、胆囊可以继续生存,而完全切除肝脏则不能存活,所以保护肝脏就是保护生命。
唐继英介绍,肝脏位于人体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其主要功能包括:一是分泌胆汁,消化脂肪。肝细胞每天分泌胆汁约800毫升,经一系列由小到大的胆管系统流出肝脏,进入胆囊浓缩储存,在身体需要时,分泌至肠道供消化食物之用。二是参与物质代谢。人们每天进食大量食物,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维生素必须先到肝脏处理,变成人体需要的养分,才能供生命活动所需。三是参与白蛋白及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四是与激素代谢有关。肝脏是多种激素灭活的主要场所,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腺激素等都在肝内灭活。五是免疫功能。肝脏能清除入侵或内生的各种抗原。六是解毒作用。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产物,食入的有毒物质(包括酒精等),必须经过肝脏解毒,转化为无毒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肝炎原因真不少 科学检查很重要
患上肝炎的原因很多,按有无传染性分两大类。一类是传染性肝炎又称病毒性肝炎,另一种是非传染性肝炎。
唐继英介绍,作为家喻户晓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拥有庞大的家族,他们有5位“成员”: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其中,甲、戊型肝炎是消化道传染病,随着甲肝疫苗的普及接种,发病率明显下降,已很少见到。乙、丙、丁型肝炎是血源性传染病,以乙肝最为常见多发,目前乙肝疫苗普及,乙肝发病逐年下降。
“大家对肝炎怀有恐惧感,表现在与肝炎患者接触时总是小心翼翼,担心被传染。其实,人们并不了解肝炎究竟是怎样传染的。”唐继英说,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确是有传染性的。传染性的本质是病原体(即肝炎病毒)的存在。只有当肝炎病毒通过一定途径离开患者机体,进入另一个健康人的体内,才有可能使后者受到感染。受感染后是否发病,亦受许多因素影响。通常是大多数人不发病,仅少数人患上肝炎。
不同类型的肝炎传播途径是不同的,甲肝、戊肝经粪-口消化道传播,随着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甲肝、戊肝的发病大为减少。乙肝、丁肝、丙肝是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所以,得了肝炎后要及时就诊,对于各型肝炎的传染性要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非传染性肝炎是怎么发生的?唐继英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饮酒人数与日俱增,人群体力活动减少,平均体重上升,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日趋强烈,使用保健品、减肥药泛滥成灾,因此近几年来以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为主的非传染性肝炎发病率持续攀升,几乎占所有肝炎的50%。
“患上肝炎的原因如此繁杂,需科学检查,方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唐继英强调,普通人群要定期体检,如发现肝功能异常要尽早到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如肝功肝酶、病毒分型、免疫指标、肝纤维化程度、超声影像、肝脏弹性、甚至肝穿活检、CT、磁共振等,做到专科专病专治。
肝炎疾病莫恐慌 预防治疗有良方
“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唐继英说,患肝炎后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属隐匿性疾病,可能悄无声息,等到发现时已到晚期,治疗已相当棘手。
唐继英说,一旦查出肝炎或出现肝病症状,切莫恐慌,更不能怕受人歧视或传染他人而讳疾忌医。正确的做法是到医院查明病因,在肝病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对症下药,接受正规治疗。
“肝病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抗病毒、降酶护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或稳定病情。其中丙肝是可以抗病毒治愈。”唐继英表示,需要注意的是,肝病重在预防,目前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而丙型、丁型肝炎尚无预防性疫苗。其中,甲肝疫苗部分地区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全国儿童免费接种;戊肝疫苗如有需要可自费接种。
肝癌,并非毫无“生机”
不幸得了肝癌怎么办?是不惜一切代价治疗,还是就此放弃?区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唐继英说,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极早期以及早期肝癌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中期肝癌患者可以延长生命,中末期肝癌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起病隐匿,多数发现已到中晚期
“肝脏素有‘沉默器官’之称,肝损伤往往是悄悄进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唐继英分析说,大部分肝癌是在乙肝基础上发生的,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是常见的发病模式。当肝脏已经不能维持正常运作、甚至因肿瘤生长太快刺激到肝脏包膜,患者就会出现食欲不振、疲劳乏力、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肝区疼痛等。
早期肝癌症状无特异性,但可注意肝郁证、肝痛、厌食、恶心、腹胀、乏力等征兆。中晚期肝癌症状多,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进行性肝大或上腹部包块等;部分患者有低热、黄疸、腹泻、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后出现急腹症表现等。
规范化、精准化治疗是关键
“临床上,一旦确诊为肝癌,医生会根据分期和病人的个体情况,包括肝癌的大小、部位、肝功能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唐继英说,针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手段有很多种,根治性治疗包括肝切除、射频消融、肝移植;姑息性治疗包括介入治疗、靶向免疫药物等。
消融治疗创伤小、病人恢复快,适用于治疗病灶小于3厘米且位置较深、与肝内血管关系不密切的肝癌。肝切除术是最常用的根治性治疗肝癌的方法,一般优先考虑创口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的腹腔镜下微创术式。肝脏移植适用于肝硬化程度严重的肝癌患者,尤其是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患者,单发肿瘤直径小于5厘米或是多发肿瘤数目小于3个、最大直径小于3厘米的原发肝癌且尚未出现肝外转移,肝功能失代偿、不适合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的晚期肝癌患者比较适宜接受肝移植术。
唐继英介绍,除了肝切除术、消融治疗、肝脏移植等根治性的治疗手段,还可考虑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介入治疗主要适用于不能手术或移植的早中期肝癌,对于肝功能良好的晚期肝癌也可考虑采用介入联合靶向药物治疗。
高危人群半年查1次超声+甲胎蛋白
虽然肝癌的治疗理念不断更新、手段越来越多,但像所有的癌症一样,有效预防和早筛、早诊、早治才是关键。唐继英建议,以下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最好每半年做一次肝功能检查,查一查甲胎蛋白+肝脏超声,如果发现肝脏有异常及早干预:
1.有乙肝/丙肝等肝脏感染史;
2.肝纤维化/肝硬化者;
3.过度饮酒,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的人;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非病毒性肝病患者;
5.有肝癌家族史者。
春季养肝正当时
四季之中,春季属木,肝属木通于春气,所以春季是肝气最活跃的季节。区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唐继英介绍,若能在春季好好调养肝脏,可起到很好地防病强体的作用。
睡眠要充足。“中医讲究夜间11点至凌晨3点是经脉运行到肝胆的时间。睡眠过程中,人体会进入自我修复模式,如果经常熬夜导致睡眠不足,身体抵抗力就会下降,影响肝脏夜间的自我修复。”唐继英说,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足8小时;6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7小时左右;8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8到9小时;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饮酒要适度。长期过度饮酒,通过乙醇本身和它的衍生物乙醛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而导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眼睛要保护。长期使用电脑、看电视、看手机或者长时间看书,都会造成用眼过度,很容易使肝血不足。对于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工作的人来说,工作一段时间后,应适当休息一下眼睛,可以通过闭目养神、远眺、做眼保健操等方式缓解视觉疲劳,从而达到养肝的目的。
饮食要合理。黄曲霉素可诱发肝癌,霉变的大米、花生和瓜子都可能含有较多的黄曲霉素,不要吃这类食物。此外,胡萝卜、大蒜、菠菜、西兰花、包菜、空心菜、木耳、荠菜、蘑菇、百合等蔬菜营养丰富,可滋补肝脏,应常吃、多吃。
心态要平和。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人们容易悲观、愤怒、焦虑、抑郁,这些负面情绪都很伤肝。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学会疏导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多与朋友交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