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小知识:牙齿保护好 健康有保障









健康的牙齿不仅是美观的需要,更是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入食物多样性增加,罹患牙科疾病的患者与日俱增。牙龈疼痛、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平日里看似细小的口腔问题逐渐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然而,不少人仍抱有“牙疼不是病”的错误观念,遇上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病”,能拖则拖、能忍则忍,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那么,当下市民的牙齿情况究竟如何?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牙齿?针对这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邓均。
儿童龋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当天上午,记者在区人民医院口腔科诊室外看到,不少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等候就诊,几乎都是龋齿问题。“小孩子牙疼不像大人那么剧烈,前期是偶尔疼痛,很多家长不重视,没有及时带孩子来医院治疗,往往到了牙疼得受不了才来就医。”邓均说。
在邓均看来,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很多孩子在饮食上糖分摄入过多,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了儿童龋齿患病率呈上升态势。“从婴幼儿时期的母乳、奶粉到学龄期的汉堡、巧克力,这些都是含糖食品。乳牙期若出现严重的龋齿,就会使牙齿脱落,进而引发后期恒牙的错位萌出、牙列畸形以及额面部发育。”邓均说。
那么,儿童龋齿的问题该如何解决?邓均表示,一般来说,孩子会在半岁左右长出第一颗乳牙,这个时候,家长应在孩子每次吃完奶后,用纱布沾些温水帮助擦拭牙齿,这个阶段不是非要刷得干净、刷法正确,关键是养成刷牙习惯,持之以恒。
成年人牙齿健康不乐观
相比儿童龋齿患病率不断上升,成年人口腔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经常参加朋友聚会,把牙齿吃坏了。最近几个月一直隐隐作痛,冷的热的都不敢吃,一直靠止痛药和消炎药续命,没想到牙齿越来越严重,不见好转……”患者王女士表示。
经过诊断,王女士是患上了牙周炎。邓均告诉记者,牙周炎是目前成年人最常见的口腔问题,这也是老年人常见的牙体缺失主要病因之一。“牙周炎最常见的发病症状就是在刷牙、吃东西时牙龈出血,只不过这是属于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疼痛或不适感,所以许多人忽略了。”
牙周炎产生的原因,除了龋齿问题之外,更多的是由于口腔卫生状况差所导致。邓均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加班熬夜青睐咖啡、碳酸饮料、浓茶,甚至是依靠抽烟来提神儿,这些不但会使牙齿变色、牙齿表面不平整,而且有利于滋生细菌。同时,抽烟还会加速牙周炎的发病,引起局部牙周组织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从而削弱牙齿对外界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
邓均表示,做好口腔卫生管理是预防和治疗牙周炎最有效的手段。具体来说,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每天早晚刷牙后,应再用牙线对缝隙处、隐藏较深处的残留物进行清除,以做到口腔的全面清洁。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看牙
今年62岁的陈老先生由于门牙掉了一小块,需要修复残冠,前两天自费到医院做了烤瓷牙。“一颗小牙竟能花掉一个月的退休金。”说起这次看牙,陈老先生很是心疼。
据了解,目前医院对于口腔疾病的治疗,均没有纳入相应的医保报销目录。但是对于龋齿填充、牙周病治疗、洗牙等基本诊疗项目费用,很多医院接受医保卡支付。
“目前看牙费用昂贵的部分,主要集中在镶牙和种植牙,收费根据材质而不同,像制作精细、材质优良的种植牙,每颗几乎要过万元。”邓均告诉记者,基于经济考虑,一些患者便选择到街边小巷的私人诊所看牙,但部分诊所存在医师无证上岗、医疗器械消毒不规范的问题。对此,邓均建议,患者看牙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以免给健康安全带来隐患。
牙齿保健有诀窍
针对日常生活中,市民该如何保护牙齿?邓均总结了7个保护牙齿的妙招,供大家参考。
坚持每天正确牙齿。可以采取巴氏刷牙法,早晚刷牙,每个牙面刷8—10次;至少每三个月换一次牙刷,如果有条件的话,刷牙之后使用牙线清洁牙缝。
饭后及时漱口。每次吃完饭后要用水进行漱口,让牙齿每一个角落的食物残渣都冲掉,然后将水吐出,这样漱两遍即可。
适当使用含氟牙膏。氟可以抑制龋菌的生长,减少菌斑内酸的形成,降低牙体组织在酸中的溶解度,促进牙釉质再矿化。
少喝碳酸饮料。碳酸饮料中含碳酸、磷酸,酸性很强,加上糖在口腔中发酵产生的酸性产物,对牙齿有很强的刺激腐蚀作用。
按摩牙龈。用干净的手指来回的按摩牙龈,能够促进牙龈的血液循环,避免由于牙床过早的萎缩而引起的牙齿松动脱落。
多喝水。人体约70%由水分构成,多喝水不仅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还能够刺激唾液分泌,中和酸性、杀灭细菌,提高口腔中的清洁度,遏制细菌的滋生。
定期做口腔检查。对一般成年人来说,每年要检查口腔一次,而对于吸烟人士、患有严重口腔疾病人士和患有免疫系统疾病人士等则需要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
这几种行为有害牙齿健康
牙齿是我们身体中最坚硬的部分,但也无比脆弱。即使每天认真刷牙、饭后仔细漱口,牙齿也可能被一些“不起眼”的习惯损伤。对此,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邓均总结了几点“最让你意想不到的毁牙习惯”,看看你是否中招。
茶水太热。由于温度急速变化,冷天喝热茶等热饮取暖时,容易导致牙齿表面产生细小裂缝。裂纹一旦变深,可能伤及牙质,导致牙齿过敏,严重时会损害牙髓或牙神经,引起感染。
刷牙时使劲漱口。饭后立即刷牙更容易破坏牙釉质,建议饭后至少等半小时再刷牙,同时要避免使劲漱口,以免减弱含氟牙膏对牙齿的保护功效。
运动过量。长时间运动容易导致唾液减少,唾液碱性升高,导致牙菌斑的细菌激素增多,增加牙病危险。
游泳张着嘴。游泳池中的氯可能会导致牙齿侵蚀,牙齿表面硬组织损失,使牙齿变色和敏感。
补牙后坐飞机。补牙后坐飞机可能会导致牙痛,因为高度变化会导致牙齿填充材料中产生微小的气囊,由于气压变化的缘故引起牙痛。
牙齿当“剪刀”用。用牙齿取代剪刀咬线头、撕开包装或者啃指甲等,容易伤及门牙。
含着药片。很多人会将药片碾碎或者直接咬在疼痛的牙齿上达到镇痛效果。然而,这种镇痛法容易烧坏口腔敏感的软组织,建议吞服,也能缓解牙痛。
怀孕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服用孕酮等避孕药或怀孕都会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使牙龈组织对牙菌斑等局部刺激物反应增强,导致或加重牙龈炎,容易发生牙龈出血。为此,怀孕期间,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使口腔炎症最小化。
服用抗组胺药。抗组胺药物可能会影响舌头和口腔等部位,进而影响唾液分泌,导致口干。经常口干会导致牙龈萎缩及牙周病,增加感染概率,严重时会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日常护牙 这些误区要避开
生活中时常流传着关于保护牙齿的“忠言”,不断左右着你的判断,让你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最终错过了拥有一口好牙的机会。近日,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邓均为市民盘点了几个常见护牙误区,让大家学会科学保护牙齿,让自己的牙齿更健康。
误区1:能不拔牙坚决不拔
牙齿出现问题,尽早尽可能的治疗和保留牙齿是基本原则,但是,有些人在牙周病呈进行性破坏达到拔牙适应证的情况下,仍坚持保留牙齿是不利于牙周口腔健康的,尽早拔牙反而有利于口腔健康的恢复。
邓均说,以牙周病患者为例,在经过多次牙周治疗,仍然不能控制牙周症状,出现明显松动时,建议尽早拔除符合拔牙适应证的牙齿,避免口腔卫生恶化引发其他疾病。
误区2:漱口水代替刷牙
口腔疾病的高发和不正确的牙齿护理清洁习惯有很大关系。单纯使用漱口水只能去除浮在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而一些隐蔽在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和沉积物则不易被清除掉,因此千万不能用漱口水代替刷牙。
邓均建议,大家可以在口腔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使用治疗性漱口水。此外,保健性漱口水也不要长期使用,在每次使用漱口水后要用清水再漱口,避免药物残留。
误区3:牙越磨越结实
人老了,牙齿支持力会相应下降,易松动,咀嚼无力,外露牙根易受冷热刺激发酸。非要去啃太硬的食物,可能导致牙折裂、牙创伤松动,长期习惯啃硬食物会造成牙体磨损过度,导致酸软、咀嚼无力。
误区4:孩子还小不着急刷牙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小不需要刷牙,其实这是错误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宝宝有牙就要开始刷,从孩子第一颗牙齿萌出开始,就应该做好清洁工作。一般使用指套牙刷或者纱布、棉花,把牙齿的表面清洁干净,预防龋齿。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长要给孩子培养正确的刷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