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小知识:健健康康过大年









吃 饮食有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合家团聚喜笑颜开之时,面对满桌子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很多瘦身男女都面临着“每逢佳节胖三斤”的烦恼。
为让大家健康愉快地过春节,记者特意采访了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程霞,了解春节饮食知识、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为大家的新年健康饮食之路“保驾护航”。
当心“节日肥”
食物选择、饮食习惯,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程霞说,“节日肥”并不是空穴来风,逢年过节,大家的饮食误区、不良习惯、节日氛围等都可能成为“节日肥”的助推器。
首先,春节年货吃不停。程霞表示,一方面春节期间天气冷,为维持体温,身体需要摄入更多热能,胃口大开;另一方面当食物种类太多时,人们所吃的分量是平常的四倍左右。虽然营养指南建议,为了健康,一餐中最好有多种食物,但是大家应该警惕盘中一次性出现特别多种不同食物的状况,比如团年饭、自助餐。
其次,逢年过节,家人聚餐多。研究发现,和别人一起吃饭会增加饭量。另外,亲朋好友聚餐,当然少不了喝酒。1克酒精等于7卡路里,这些热量若消耗不了便会转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喝酒过多还易影响正常饮食摄入,致营养失衡。
最后,放假“窝里趴”。放假了很多人喜欢宅在家里睡懒觉、看手机、玩电脑,运动量减少,消耗的热量随之减少,多余的热量就易转化为脂肪。
节日饮食要均衡
很多人想减肥,但又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程霞强调,对于习惯假期宅在家里、大吃大喝的人来说,想要避免长胖,均衡膳食、定量进食就显得十分关键。
荤素搭配要合理。想保持体型,必须确保荤素搭配合理。食用蛋白质含量高的肉类食物,容易引起上火便秘、胃肠胀气,诱发高血脂、冠心病以及脑血栓的发生。而绿叶蔬菜含有保护肝脏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在肝脏代谢能力正常时可以防止脂肪在体内堆积,所以蔬菜和肉类都要适量。另外,要控制瓜子、花生等坚果,麻花、薯片等油炸食品,少喝饮料、酒。
定时定量进食。食物一般在胃中停留的时间为四五个小时,而暴饮暴食会加重胃的负担,很容易导致身体变形,因此无论菜肴多么丰富,都应该荤素搭配合理,吃七八成饱为宜。
多吃白水菜。如果你想减少油脂的摄入量,就应该少吃油炸菜,多吃清水煮过的蔬菜,不仅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还有利于减肥。
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更有益身体健康,尤其是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此外,假日走亲访友活动增多,要分配好休息时间,以免假期过后生物钟紊乱。
玩 张弛有度
过年了,又到了刷微博、聊微信、看抖音、打游戏、追剧的好时候。区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副主任医师萧锋提醒,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让你的颈椎曲度变直、椎体退变;椎动脉屈曲、叠压、扭转;椎间盘突出……
“以前颈椎病被视作老年病,现在患者年龄越来越呈现年轻化趋势。”萧锋说,很多年轻白领上班时对着电脑干活,下班后又忙着上网,身体长时间被迫保持同一个姿势,无疑为颈椎病的发病埋下了祸根。过年了,整天抱着手机不放的“低头族”“手机党”们,更应该学会保护颈椎。
颈椎病不可小觑
“颈椎病不可小觑,发生病变可累及脊髓、神经、椎动脉和交感神经,无论哪一个受到压迫都可能出大问题。”萧锋告诉记者,颈椎病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开始症状较轻,到后期越来越严重。
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有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头晕,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地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双下肢麻木。而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耳鸣、心慌等症状。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突然猝倒,可很快在1—2分钟后清醒站起,无后遗症,但后果十分危险。
这些方法可保护颈椎
春节期间,追剧、游戏不可自拔,长时间保持“低头”动作,会导致离健康颈椎越来越远。“当一个人不低头的时候,脖子只需要承担头部的压力,即四五公斤。但当低头时,脖子需要承担的压力会越来越重,给颈椎的负荷同样加重。”萧锋解释,多数人颈椎起病时不被重视,只有当症状继续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
所以,春节期间,“低头族”“手机党”们要减少看手机、看平板电脑的次数,可通过简单的预防保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萧锋建议:
1.保持正确的姿势:坐着看手机或者电视,保持颈椎中立的位置,目光平视,双肩自然下垂,腰部应该有支撑。
2.避免长时间低头:可调整看手机的姿势,看手机半小时到一小时就要抬头活动颈椎。
3.做颈椎的保健操:可通过游泳、练八段锦等方式预防颈椎病。
4.调整枕头的高度:习惯仰睡的人,枕头高度应与自己的手掌宽度差不多;习惯侧睡的人,枕头高度应与自己的单侧肩膀高度差不多。
药 有备无患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很多人忙着置办年货,家中好吃好喝的准备了不少,却忽略了准备节日期间可能用到的药品。
区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主管药师侯靖宇提醒,春节正值冬春交替时节,是流感、肠胃病等疾病的高发期。针对这些情况,市民家中不妨备点常用药。
感冒药
“现在药店能买到的感冒药并不能治疗感冒,基本以缓解症状为主。”侯靖宇说,比如酚麻美敏片、氨酚伪麻美芬片、氨麻美敏片、氨咖黄敏胶囊等都能有效缓解感冒症状,功效大同小异,选一即可。但感冒药中的有效成分对应缓解不同的症状,需要关注和区分,患者要根据自己症状选择感冒药,不能同时服用含有相同有效成分的多种感冒药,否则会因相同有效成分或同类成分摄入过量导致副作用加强,甚至出现身体损害。
退烧、止痛药
侯靖宇表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属于解热镇痛药,它们除了有退烧作用以外,还可以用于缓解头痛、牙痛、月经痛等疼痛症状,家中可以常备。但需注意不能一天内服用过多,要按照说明书上用法用量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布洛芬”对胃肠有一定刺激作用,有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不能使用。
腹泻用药
节假日期间,吃得太多、太油腻容易引起胃肠道不适。侯靖宇建议,若出现消化不良,可以服用健胃消食片、胃苏颗粒等促进消化的药物。若出现反酸、烧心等情况,可服用胃黏膜保护剂或者抑酸剂等,比如铝碳酸镁咀嚼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如果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可常备一些收敛药物,如蒙脱石散,同时要注意补液,避免因腹泻引起脱水,可以常备口服补液盐。若腹泻严重,且出现呕吐、发热等情况,请及时就医。
抗过敏药
过敏体质的人容易出现“异地过敏”的情况,就是久住一个地方,突然到新的地方居住,会因为生物性或化学性的致敏因素而引起过敏。
侯靖宇表示,若“异地过敏”表现为皮肤过敏,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可以用消炎止痒膏类的外用药,但含有激素成分的外用膏剂不宜长期使用。如果外用药效果不好,可选用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不管使用哪种抗过敏药物,都应该谨记“用药剂量要合适”。长期大剂量服用某一种药物易出现不良反应。如果对自己服药的剂量不是很清楚,最好提前咨询一下专业医生。若“异地过敏”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服药后症状未缓解或缓解不明显,应及时就医。
救 急救有方
每年节日期间,都有不少患者因手切割伤、油烫伤、食物卡住喉咙、急性酒精中毒到医院就诊。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海祥提醒,广大市民要注意了解节日期间常见病的急救知识,以便正确采取保护家人身体健康的应急措施。
割伤烫伤有讲究
张海祥表示,当发生割伤时,浅的伤口可以先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拭干,再用碘酊或酒精消毒、止血,然后进行包扎,一般能较快痊愈。
对较小伤口外用“创可贴”即可;已感染化脓的伤口不能贴“创可贴”,以免阻碍脓液的流出;伤口较深、出血较多时也不能贴,应立即压迫止血,速到医院行清创术,视伤情而缝合修补。
“烫伤按其深浅分为三度。”张海祥说,油的烫伤多为一度,烫伤一般只烫坏表皮,看上去发红,多不起泡;少数严重者可引起二度烫伤,可烫及真皮层,其特征是疼痛和起水泡;三度烫伤是皮下、脂肪、肌肉、骨骼都有损伤,表现为黑褐色。
烫伤后首先要脱离热源,去掉衣服。轻度烫伤可以用凉水冲洗或用干净的冷毛巾冷敷,涂些龙胆紫,不必包扎。皮肤起泡时,最好不要把水泡弄破,将水泡四周皮肤用酒精消毒,然后用干净布包扎。重度烫伤要立刻到医院就医。
异物卡喉走出误区
年年有余,过年吃鱼,是必不可少的。若鱼刺卡在嗓子里,千万不能让患者囫囵吞咽大块馒头、米饭等食物。卡了鱼刺等异物应采取正确方法及早取出。
张海祥表示,通常鱼刺最易刺在咽部扁桃体或其附近组织上,这时应让病人张大口,另一人借助自然光或用手电筒照射咽部,让病人说“啊”,同时迅速地用筷子或匙柄将舌向下压,充分暴露咽部,然后用镊子将鱼刺取出。如果鱼刺细小,也可试饮米醋使其软化。如张口看不见鱼刺,应速送医院请医生进行处理。
酒精中毒及时就医
急性酒精中毒通常可分为三度:轻度为兴奋期,表现为滔滔不绝地说话,时喜时悲,时愠时怒,颜面潮红或苍白,眼结膜充血,伴有上腹不适、恶心甚至呕吐。中度为共济失调期,出现语无伦次,动作笨拙,步态摇晃。重度为昏睡期,表现为昏睡、呕吐、呼吸缓慢、心跳加快,特别严重时大小便失禁、抽搐、昏迷,可发生呼吸麻痹而死亡。
张海祥表示,发现酒精中毒者后,首先要检查患者有无意识。只要饮者出现上述急性酒精中毒症状,对轻、中度中毒者,首先要鼓励或设法使患者吐出胃内残存的酒。特别是要认真观察,如患者病情加重或重度昏睡,应立即送患者到医院就医。同时使其头部偏向一侧或让其侧卧,以防呕吐时食物吸入气管而导致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