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小知识:如何预防“出血热” 这些知识需牢记









近日,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什么样的人容易得?个人和家庭如何防治?有疫苗可预防吗?针对这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区人民医院塔山分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唐继英。
这样识别流行性出血热
唐继英介绍,通常说的“出血热”是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每8至10年有一个发病高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11月至次年1月出现的高峰,称为秋冬峰;4月至6月(或5月至7月)出现的小高峰,称为春峰。
唐继英说,病毒潜伏期一般7至14天,感染后,除了发热,简单来说症状可归纳为“三痛三红三点”。“三痛”即头痛、腰痛以及眼眶痛;“三红”即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重者呈酒醉貌;“三点”即软腭、腋下、胸背部有抓痕样出血。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并不相同,可便于自查,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需要注意的是,与流感、新冠肺炎不同的是,出血热早期一般没有咳嗽、咳痰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不容易传染给周围的人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血热病人会在发热体温降低之后,血压突然下降、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有口腔、鼻腔、眼结膜、消化道等部位的出血表现。
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汉坦病毒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形成气溶胶,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也能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鼠咬及密切接触、螨媒传播、垂直传播等途径感染人。
“目前,虽有人接触病人后发病的个别报道,但不是主要传染源,市民们不必过于担心。”唐继英介绍,汉坦病毒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包括野鼠及家鼠,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人感染流行性出血热有多种途径: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鼠尿液、粪便或鼠窝,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等而感染;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通过被鼠咬伤或被鼠类体表螨类等寄生虫叮咬而感染;当含有汉坦病毒的鼠尿液和粪便形成颗粒漂浮到空气中时,人可通过呼吸含汉坦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孕妇感染病毒后,经胎盘感染婴儿。
一般认为,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部分人发病,大部分呈隐性感染。其中,男性青壮年农民、工人因职业接触导致发病率高,儿童虽也易感,但发病者较少。此外,出血热患者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很少有2次感染发病者。
出血热可防可治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完全可防可治!”针对流行性出血热防控问题,唐继英告诉记者。
“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唐继英说,因此,早期识别、及早救治至关重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和主要病变情况,将该病分为五个期,分别是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其中,如何在早期,也就是发热期,就能够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患者预后就会很好。
唐继英介绍,目前,流行性出血热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可应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中晚期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对症治疗,稳定内环境,重点把好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三关”。
如果居民近期有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史,又出现了上述的“三痛三红三点”症状,应尽早休息,尽快去当地传染病医院就诊,做进一步检查和救治,避免病情的恶化。对于发热的出血热患者,建议先用物理降温退热,包括温水擦浴、敷冰袋等,不要随便使用退热药剂,更不要全量使用退热药。入住专科医院后,医生会根据情况安排合理治疗。
接种疫苗预防出血热
“防鼠灭鼠,做好自身防护,是预防出血热的主要措施。”唐继英说,应尽量避免在水边、草地等老鼠容易出没的地方活动,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在村周、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长期实施灭鼠防鼠的措施。在野外,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个人预防出血热最有效的办法。出血热高发地区的16至60岁人群,要积极到就近的接种单位,进行全程规范的出血热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