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小知识:知艾防艾 共享健康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生命至上 终结艾滋 健康平等”。艾滋病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1年的最新估计,自艾滋病流行以来,全球已有7750万人感染HIV病毒,3470万人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许多人因此把艾滋病与绝症、死亡划上等号,人们闻之而色变、谈之而心惊,因不了解而害怕,因害怕而产生羞辱和歧视。那么,艾滋病究竟是什么?感染艾滋病后有哪些症状?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围绕这些问题,近日,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董明珍做出解答。
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
董明珍介绍,艾滋病是一种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缺陷综合征。这种病毒就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毒会缓慢破坏人的免疫系统,若不坚持规范治疗,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
“目前,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和伤口渗出液中,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凡被病毒感染的人都具有传染性。”董明珍说,性传播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由于我国加强管控后,通过血制品传播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但艾滋病可以通过共用受艾滋病毒污染的针头、针具、手术器械、共用牙刷和剃须刀等途径感染。此外,在针灸、纹身、纹眉、穿耳洞、修脚等过程中,因为消毒不足而传播艾滋病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董明珍说,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艾滋病病毒的特点,感染者的泪水、唾液、汗液、尿、粪便等不混有血液和炎症渗出液的情况下病毒很少,没有传染性。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有这些症状要注意
董明珍说,被艾滋病毒感染后,症状会因感染的阶段和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感染HIV病毒后,急性期,部分人会有一些低热、淋巴结肿大、全身不舒服等症状,很快会好转,容易被忽视。
然后,此病毒会在人体内潜伏数年(长的有10多年)。在潜伏期内,大多数人都没有症状,或最多有轻微类似感冒的症状。随着病毒继续在人体内繁殖并破坏人体的免疫细胞,可能会出现轻度感染或慢性症状,比如,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腹泻、体重减轻、嘴里长鹅口疮、带状疱疹、肺炎等。
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后,发展成为较严重的艾滋病,出现相关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并引起精神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多种皮疹、口腔白斑及溃疡、视力下降、记忆力障碍、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肠梗阻等等。
早发现 早检测 早治疗
“艾滋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检测、早治疗。”董明珍解释,因为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外表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但具有感染性,所以仅凭身体有无症状和体征不能判断是否感染了艾滋病,必须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才能确定。建议有过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怀疑接受过不安全输血的人等,要主动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
董明珍介绍,确诊艾滋病病毒感染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要做筛查,如果结果为阳性或可疑阳性,再做确证检测,确证检测阳性才能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
如何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董明珍说,综合干预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情况下,坚持每次性行为都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和诊所打针、拔牙、针灸、手术、打耳洞、纹身等。在暴露于高危行为72小时内尽早使用阻断药也可减少感染风险。
“虽然目前艾滋病不是可以治愈的疾病,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艾滋病早已经从致死性的疾病成为可以治疗并长期存活,按照慢病管理的慢性疾病了。”董明珍提醒,在确诊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并维持良好的依从性,很多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都不会发展为艾滋病,其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保证。
此外,即使感染了HIV病毒也不要自暴自弃,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发病,延长生命,减少传播。
艾滋病患者可享“四免一关怀”
董明珍介绍,为了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获得有关服务和关怀,国家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
“四免一关怀”中的“四免”分别是: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可得到免费咨询和初筛检测;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对艾滋病患者的遗孤实行免费就学。
“一关怀”指的是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并积极扶持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患者参加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