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健康科普信息 >健康中国重庆行动 >健康科普

卫生健康小知识:健康饮食 远离糖尿病

日期:2021-11-1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1-11-16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联合国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早期典型症状有哪些?是否可以提前预防?糖尿病患者有哪些饮食禁忌?针对这些问题,11月11日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内分泌)副主任医师殷小琴作出了详细解答。

身体如果不适要及早就医

殷小琴介绍,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据糖尿病总发病率的95%。

“早期糖尿病患者容易饥饿和多食。”殷小琴说,因为体内的糖分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患者会感到异常饥饿。

其次,糖尿病早期症状还有视物模糊,这与高血糖所致的晶状体渗透压增高有关,这种症状在经过治疗后会得到改善。

此外,糖尿病早期患者会有手脚麻木或刺痛感、乏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颅神经神经麻痹、视物重影等症状。殷小琴提醒,一旦发现以上症状,要及时就医,不得拖延。

前期筛查很重要

65岁的唐大爷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这让他紧张、害怕得吃不下饭且睡不好觉。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殷小琴说,糖尿病的高并发症发生率,导致了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这是糖尿病可怕的重要原因之一。

殷小琴介绍,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有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等明显症状,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临床中,不少患者出现下肢发凉、跛行甚至溃疡久不愈合等症状时就医,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部分确诊糖尿病患者,因未觉任何不适,麻痹大意,最终导致糖尿病足;还有部分患者因被误诊为缺钙、关节炎等,延误了最佳救治期。

殷小琴认为,糖尿病前期筛查和干预对于控制糖尿病人群的增加,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以及减少糖尿病患者对家庭的经济负担都具有重要意义。市民如果早期筛查诊断出糖尿病,要及早进行临床干预,以免引发并发症。

九成糖尿病可预防

不少人认为糖尿病与基因有很大关系。但殷小琴说,糖尿病主要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是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诱因。在糖尿病中,90%以上的糖尿病是可预防的,市民须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清淡饮食,减少摄入动物脂肪、奶酪、奶油及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品。

二是多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慢跑、跳舞或做家务。每天至少运动1次,每次运动30分钟。

三是控制体重,体重超重的人群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如进行饮食调理、加大运动量等方法控制体重。

四是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五是戒烟戒酒,饮酒和吸烟对身体有伤害,其中包括引起血压、血脂异常。

管住嘴迈开腿   告别年轻“糖人”

近年来,随着物质愈发充裕,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年轻“糖人”为何越来越多?应该如何预防?殷小琴同样给出了答案。

前不久,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内分泌)来了一名31岁的男性患者。他本来觉得肚子不舒服,结果一查血发现,糖化血糖蛋白超过14,空腹血糖指数也超标,各项指标都显示是2型糖尿病。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的血糖偏高,特别是超重或肥胖的年轻人。”殷小琴感叹,近年来,在该科室就诊的年轻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居世界第一。肥胖、超重问题的低龄化趋势,让30岁以上患2型糖尿病的人数也明显增加。

那么,年轻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殷小琴认为,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年轻人血糖偏高、出现糖尿病前期症状的重要原因。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这类人群有四个特点,一是有家族发病史,家里有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二是体型肥胖,运动少、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健康;三是出生时体重超重;四是母亲在妊娠期患有妊娠糖尿病。

“普及率低、知晓率低、检查率低、治疗率低也是年轻‘糖人’逐渐增多的原因。”殷小琴说,糖尿病虽年轻化趋势明显,但可防可控,关键是要“管住嘴、迈开腿”。

同时,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坚持健康饮食、积极运动,尽快使血糖达标。孕期妇女的糖尿病筛查和控制也十分重要,能有效减少胎儿患糖尿病的风险,同时应控制胎儿的体重,降低日后患糖尿病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不熬夜,如果发现经常口干、口渴、尿多、乏力等,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及时就诊。

药物治疗  不同患者有差异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患者该如何选择药物,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呢?殷小琴介绍,临床上,糖尿病的治疗为综合疗法,包括日常饮食调整、运动和作息调整、药物治疗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药物治疗。

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时,要谨遵医嘱,按照糖尿病类型、自身体重、患者年龄等进行选择。

在糖尿病类型方面,一般情况下,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已经严重损伤,甚至是完全丧失,所以这类患者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则需要首先考虑降糖药物和饮食、运动调节,如果出现了并发症、用药调整无效、病情严重,患者也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部分患者则需要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治疗。

在体重方面,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按照自己的体重选择药物,肥胖者与体重偏瘦人群使用的药物不相同。比如,体重偏胖、超重患者首先应选择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因为这类药物有胃肠道反应,可促使体重进一步下降;如果是体重偏轻人群,则首要选择胰岛素促分泌类药物,比如磺脲类、苯甲酸衍生物类。

在年龄方面,儿童、成年人或中老年人都可能患糖尿病。也正因如此,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所选择的药物也都不相同。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比较差,不能选择长效、强效的降糖药物,而是应该选择效果较为温和的类型;如果是儿童患者,目前只有二甲双胍一种药物被批准用于儿童。

在其他方面,如果患者除了糖尿病,还被其他疾病困扰,这种情况下,在选择药物时也需要谨慎。比如,患者存在高血脂、高血压或冠心病,首先应考虑选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GLP1-RA、STLT2i类药物;如果是患者存在肠胃疾病,尽可能不选择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等胃肠道反应大的药物;如果患者存在呼吸道疾病,也应当慎用双胍类药物。

总而言之,殷小琴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应将自己的详细情况告知医生,再按照医生的建议选择最为适合的药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