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部门工作信息

区卫生健康局:全域覆盖急救链 守护群众“生命线”

日期:2025-08-0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5-08-06

7月29日,区卫生健康局介绍说,自今年3月作风建设年启动以来,该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聚焦急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通过责任压实、服务下沉、文化引领等举措,全力推动急救体系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转”转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打造城区15分钟救援圈

“以前急救调度像‘打乱仗’,现在流程理顺了,咱们处置突发情况心里更有底。”区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维军深有感触地说。此前,我区急救工作存在责任空转、管理粗放等问题,为解决这些痛点,我区出台《万盛经开区提升公众急救能力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方案(2025—2027年)》,构建起“预警—响应—处置—反馈”标准化流程,让急救工作有章可循。

同时,制定出车时效、救治成功率等5项核心指标,将急救站点效能纳入年度考核,有力推动责任落实。在资源调度方面,构建“1+10+72”三级响应网,即1个区级指挥中心、10个镇级急救站、72个村级哨点,并创新“实物储备+合同储备+产能储备”的“云储备”物资管理模式,确保应急物资供应及时。

目前,已成功打造“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救援圈”,城区3分钟出车率保持100%,急救反应时间大幅压缩至9分钟之内,全市排位前列。同时,修订《万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流程规范,并建立急救质控“双盲演练”机制,显著提高了急救操作规范达标率,真正实现了“制度先行,效率倍增”。

急救资源向基层延伸

解决了机制问题,如何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急救服务的提升?我区把目光投向了服务下沉,毕竟只有贴近群众,才能知晓他们的迫切需求。针对服务效率不高、群众可及度不足等问题,我区积极推动急救资源向基层延伸。

一方面,建立“急救地图”动态管理机制,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捐赠等模式在人员密集场所规划布局50台AED设备,并上线“小程序”实时显示设备位置及使用状态,提升群众“找得到、用得上”的急救服务体验。

另一方面,组建“医护骨干+红十字会志愿者”培训团队,新增救护师资100人,创新采用“理论讲解+情景模拟+实操演练”的“三阶教学法”,开展“急救进万家”活动50余场次,覆盖建筑工人、公交司机等重点人群2.4万人次。“以前遇到有人晕倒,我只会慌慌张张拨打120,现在学了急救知识,敢上前帮忙了。”参加完培训的公交车司机王师傅说。

在此基础上,我区联动“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构建起“筛查预警、现场施救、快速转运、精准救治”全链条急救体系。截至目前,全区急危重症抢救成功例数达809例,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8.7%,同比提高17.3%,一个个被挽救的生命,见证着服务下沉带来的实效。

构建“黄金急救时间”社区网格

为扭转“政府干、群众看”的局面,我区以文化浸润激发社会合力。构建“黄金急救时间”社区网格,组建“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蓝天应急救援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等5支专业队伍和社区急救志愿者队伍,建成基层红十字会33个,会员超过千人。

家住万东镇的志愿者张阿姨就是其中一员,她分享道:“上次邻居家老人突然摔倒,我用学到的急救知识先做了初步处理,等救护车来的时候,老人情况已经稳定多了,能帮上忙真的很开心。”通过开展“急救知识进万家”“AED使用科普周”等活动,带动1.2万余名群众参与急救学习,培训持证救护员1200余人。

打造“万盛AED救在身边”品牌矩阵,“博爱送万家”“生命关爱工程”等项目成效显著。近两年,全区累计完成无偿献血7357人次,154人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还有13例器官捐献让生命以特殊方式延续,传递着人间大爱。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许玲,坚持献血20年,累计献全血超过10000毫升。她说:“想到自己的血液能够挽救一个生命、帮助一个家庭时,就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

该局还借助“万盛卫生健康”微信公众号、村社广播等平台,开设“急救小课堂”“AED使用指南”等科普专栏,发布科普短视频50余条,覆盖超5万人次;创建社区急救文化墙 100余面,营造出“人人懂急救,人人敢急救”的浓厚氛围。

我区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在急救体系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作风建设与民生实效的互融共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