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经开区2019年前三季度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19年以来,我区坚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塑造特色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从前三季度看,全区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较好。
一、前三季度及全年农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
(一)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从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这个定位,因地制宜走好转型路,因势利导打造升级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强弱项、补短板、抓重点、破难点,积极探索具有万盛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二)特色农业助力“三农”发展
2019年以来,我区持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逐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区现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成功引进和培育江苏华绿、江苏品品鲜等43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做精做细特色产业,提升产品质量,鼓励农民发展特色种植业,建成利群蜜柚基地、定青观光茶园等一批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发展种植养殖大户423户、家庭农场9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8家。目前,茶叶、猕猴桃、方竹笋、食用菌、蜜柚五大特色产业总规模达10万亩,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为我区“三农”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三)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我区大力开展全域旅游工作,积极完善吃、住、娱、购产业链,推动一批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旅游商品的发展,培育景区景点22个,精心打造大黑山旅游精品带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带,培育观光农庄、乡村酒店等市场主体604家,打造农家餐饮、果蔬采摘、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旅游模式,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二、农产品生产情况
(一)大春粮食相对平稳
目前,大春粮食已收获,今年大春粮食种植面积14万亩,同比降低2.17%,产量预计4.57万吨,同比降低1.46%。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17万亩,产量2.24万吨;玉米播种面积3.5万亩,产量1.09万吨;豆类播种面积1.23万吨,产量0.11万吨;薯类播种面积3.89万亩,产量1.09万吨。全年粮食产量预计5万吨。
今年大春粮食种植之期雨水偏多,阳光不足,水稻、玉米长势都受到一定影响。七八月份天气逐渐好转,粮食收获基本没有受天气影响。海拔高低对粮食生产有一定的影响,海拔高的地方温度较低,水稻的空壳率会高于低海拔地区,受低温危害较大,收获期晚,种子的需要选择耐寒的。
病虫害的防治都是分作物、分时间段的,像水稻还要分海拔,海拔600米以下稻区病虫害防治相对比较简单,海拔700米以上稻区病虫害较多,防治就比较复杂。水稻病虫害防治在区农林局的指示下,各镇农业服务中心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和从“病虫口中夺粮”的理念,认真进行田间调查,根据本地区水稻病虫发生特点,结合防治指标,加强技术培训,发现病虫达标田块及时督促农户施药防治,在海拔700米以上稻区(稻瘟病常发区),在水稻破口至齐穗期加强对穗颈稻瘟的施药预防。在各镇的有力防治下,降低了大春粮食的损失。
今年本区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大春粮食调减籽粒玉米、低效品种水稻等低产低效作物,发展高粱、大豆等特色效益杂粮杂豆,新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粮经比已逐步调整到47:53。目前,受粮经结构调整影响以及农村存在撂荒现象,本区秋粮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产量也受到相应影响。
(二)蔬菜水果平稳较快发展
蔬菜水果是促进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我区大力发展支持的。蔬菜方面,我区重点以食用菌产业为突破口,加快丛林食用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食用菌废弃物再利用、食用菌初加工、冷链物流等项目招商引资,延长食用菌产业链,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探索建立食用菌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民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全力打造西部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销售基地和产业集聚中心。我区三季度蔬菜面积2.5万亩,同比增长0.5%,产量4.8万吨,增幅11.81%。
水果方面,三季度我区水果生产形势还是比较好的,投产面积与去年比基本稳定,产量略有增加。三季度投产水果总计面积1.69万亩,较去年同期增长0.27%,产量0.58万吨,同比增长1.11%。
海拔对蔬果生产的影响。高海拔地区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对蔬果生产更加有利,不仅营养物质更高,且品质好、耐贮藏。
(三)畜牧业生产形势
2019年三季度,全区生猪存栏2.3万头,同比下降19.79%,其中能繁母猪1700余头,出栏生猪1.2万余头,同比增长1.49%。家禽生产保持平稳,三季度全区家禽存栏30万余只,同比增长8.49%,其中活鸡存栏22万只。
今年三季度我区生猪养殖受前期养殖场户出栏后调运政策、疫情形势、猪周期等因数影响补栏不足,生猪存栏量减少。我区按照渝动防部发〔2019〕3号文件要求,强化非洲猪瘟防控政策,积极加强生猪补栏,第三季度规模养殖场补栏1400头。
三、农产品价格情况
(一)粮食市场价格平稳
从市场整体价格看,我区玉米、大米处于平稳状态,前三季度价格基本无变化,除才上市的新米和玉米价格会有升高,预计全年发展趋势平缓。
(二)蔬菜价格总体较稳
前三季度蔬菜价格总体平稳,在应季蔬菜上市时,由于品种原因,蔬菜价格会略有升高,大量上市后,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成稳定回落趋势。外地进入和本地上市构成整个蔬菜链,供应充足,全年发展趋势预计总体平稳。
(三)水果价格高低起伏
今年1-8月份,受到上产季全国苹果、梨等大宗水果大幅减产、我区雨期延长使得应季成熟的特色水果损失惨重等影响,水果市场价格持续维持在高位,由于水果整体供给充足,预计后期价格同比将逐渐开始回落。目前,本地水果市场上,西瓜、葡萄等伏淡季水果消费量将降低,并且销售接近尾声,地产猕猴桃、早熟柑橘等也将成熟应市,以及外省成熟上市的苹果、蜜柚将进入市场,水果种类供应丰富,将拉动价格继续环比下跌。
(四)畜产品生产价格呈上涨态势
2019年我区生猪存栏不足,需从区外调入屠宰生猪及其产品,上市猪肉受到全国生猪存栏下降和疫情等因数影响,猪肉价格上涨过高,市场消费需求减少。目前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在全国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的总体大环境下,预计三、四季度起我区散养生猪存栏下降,养殖场生猪存栏上涨,猪肉价格受全国生猪价格影响会呈上涨态势。其他动物产品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四、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
农业方面,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增产高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导致出现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安家落户,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三留守”等问题日益严重。
(二)农业生产灾害风险压力大
一方面,粮经作物生产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改变,受天气、病虫害等影响较大,容易受灾,影响生产者积极性;另一方面,非洲猪瘟疫情还没有得到解决,养殖者补栏积极性不足,生猪存栏总体下降。
(三)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够
农业产业普遍规模较小、分布较散,深加工企业少,没有形成农业产业链条,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供大于求,销路成问题,市场竞争力较弱。
五、对策及建议
(一)绿色种植,人才技术支持
坚持绿色导向,大力推进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通道,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加大农业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留住、吸引青年人才投身农业。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指导的到位率,不断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农业产业经济效益。
(二)加强灾害、疫情防治力度
一是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控,及时发现农作物病虫害,加大对农户的防治技术指导,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损失。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动物疫情的防控,针对不同种类动物建立健全疫情损失长效补偿机制,增强养殖户信心,并且要对养殖户进行不同动物疫情防治措施的宣传,避免重大疫情的发生。
(三)优化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条
选准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避免没有特色、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发展格局。积极拓展产业链条,不仅仅是新型高效产业,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不能忽视,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专业特色种植带,同时拓宽流通渠道,加强农村电子商务普及,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促进农业产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