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万盛答卷”









金桥镇星河村,村民们双手抱着火红的高粱穗子,对着镜头绽开了幸福的笑颜。 (资料图)
黑山镇南门村生态农业产业园。(资料图)
关坝镇凉风村绿意盎然,鱼塘、远山、农家与晨雾相映,呈现出一幅和美生态画卷。(资料图)
丛林镇绿水村食用菌产业基地。(资料图)
黑山镇高标准农田美如画。(资料图)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6.635万亩,粮食产量为1.03528亿斤,同比增长0.3%;
全区脱贫人口实现就业3267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6.17%;
全区食用菌产量达5.72万吨,同比增长3.81%;
规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完成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53.7%。
巴渝和美乡村建设重点村5个,达标覆盖率30%;创建巴渝和美院落60个;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生活污水治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均达100%;
……
数据亮眼的背后,是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的韧劲和活力,是我区“三农”战线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三农”力量的底气和信心。
近年来,我区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紧扣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守牢“两个确保”底线,深入实施“四千行动”,持续强化“双轮驱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聚合力、守底线、夯基础、促改革、强产业”工作思路,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万盛答卷”。
守底线 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
走进万盛的乡村,抬头四望,阡陌纵横,尤其是那一片片高标准农田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心生激荡与振奋……正是这无垠的田畴沃野,成为农村幸福生活的底气,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石。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一直以来,大农村、大山区并存的万盛,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首要任务来抓,立足区情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始终拧紧保障粮食安全的发条,端稳端牢“铁饭碗”,助力乡村振兴。
为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我区成立“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专项工作组,实行领导包镇、专人负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区还实行了“三打破、四统一、一重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即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打破杂乱的地块界、打破混乱的渠沟路,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划分地块,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经营,从根本上实现了项目区内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碱能降的目标。
目前,全区耕地保有量达13.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7.5万亩。
诚然,粮食丰收,离不开良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的综合施策。
在良法方面,我区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同时集成推广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氮肥基追分段施肥和水稻机械插秧、节水灌溉、侧深施肥等技术,推广野香优莉丝、大爱12等优质高产主导品种。以农业植保无人机“飞防”取代传统的田间管理,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率、降低农药使用量和防治成本,也帮助农户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良地方面,通过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低效林园地开发以及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等项目建设,实现新增耕地900亩,完成土地整治约1300亩。
在良制方面,全区还强化技术服务和安全监管,支持农民采购农业机械,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跟机服务,解决农户缺乏劳动力问题,确保粮食及时播种、收获。
在一系列组合拳的加持下,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6.635万亩,超任务0.085万亩,粮食产量为1.03528亿斤,同比增长0.3%。
产业强 依山就势做好“土特产”文章
走进丛林镇绿水村,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菇香,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整齐排列的菌菇大棚。走进菌菇大棚,仿佛掉进菌菇的海洋,环顾四周,一个个菌棒有序排列在架子上,一朵朵蘑菇、一簇簇金针菇长势格外喜人。
除了丛林镇的食用菌,还有青年镇的茶叶、黑山镇的猕猴桃、万东镇的黄花梨、关坝镇凉风村的生态鱼……在今天的万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个个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近年来,我区主推“一主两辅”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积极优化全区食用菌产业基地布局,持续加强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同时,针对传统特色产业猕猴桃、茶叶、特色水果、生态鱼等,持续做好提质增效,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乡村休闲农业。
去年,万盛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2个,食用菌产量达5.72万吨,同比增长3.81%。乡村旅游收入实现39.72亿元。乡村春季踏春赏花休闲线路入选农业农村部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并向全国推介。猕猴桃产量达到1200吨,同比增长7.5%。
与此同时,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六丰、冠磊、翠信茶业等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规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完成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53.7%。
持续强化产业帮扶,安排资金434.467万元,帮助1679户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发展到户产业,全区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261户次、1887.34万元,发放渝快助农贷51户604万元,发放富民贷4户63.2万元助力脱贫群众发展增收。
建立“两类群体”信息台账,加强对“两类群体”精准监测帮扶,促进持续稳定增收。逐一兑现“两类群体”人员3000元/人的就业创业补贴,从今年1月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到户产业项目补助标准提高到5000元/户,并落实农业保险政策,为发展到户产业项目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购买生猪、高粱、玉米、水稻等农业保险,帮助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着力拓宽脱贫人口就业渠道,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43人次,5个就业帮扶车间共计吸纳脱贫人口就业30人。强化各类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公益性岗位在岗1030人。落实外出务工交通补助等创业就业政策,发放交通补贴1511人16.04万元。目前,全区脱贫人口就业3267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6.17%。
如今,全区累计发展猕猴桃、柑橘、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10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5个,家庭农场85个;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
乡村美 加快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走进青年镇板辽村,村头巷尾悠然自得,农家小院笑声不断,村里的墙面整齐划一、干净整洁,虎皮石铺层的路面干净清爽,青砖围墙别具风情……这样的新“妆容”,增添了新底色。
“以前许多村民习惯在杂乱的院子里生活,不愿收拾房屋。”近日,板辽村村民张绍全指着建好的新家开心地告诉记者,如今家里变得漂亮了,大家打理院坝的积极性高涨,一些村民还把自己的家风、家训贴在墙上。村里还打算进一步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凝聚和美乡村建设合力。
然而,像板辽村一样变好变美的村庄在万盛比比皆是。
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通过深入实施以“保洁、治污、改厕、美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乡村“最美庭院”创建评选活动等方式,推进房前屋后、荒山荒坡绿化美化,持续打造“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
聚焦“干净”“整洁”,全面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对农村生活垃圾、沟渠塘堰、农村畜禽养殖粪污等面源污染进行清理。同时,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院落、清洁户评选等活动,大力推广良好生活习惯,建立文明村规民约,从源头改变村民不良卫生习惯。截至目前,农村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区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达100%,获评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
在实现村庄“净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村民庭院以及房前屋后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将“一处美”延伸为“处处美”,进一步为村庄“塑形”。
与此同时,持续深化厕所革命,切实提高改厕技术水平,累计改造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724万户,改厕覆盖率达93.65%,农村问题厕所排查基本实现了清仓见底;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集中治理,垃圾分类先锋村建设20个,垃圾分类行政村建设56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100%。建成“四好农村路”1184.8公里,村民小组通达率100%、通畅率100%,实现区域内公交全覆盖,基本形成城市公交与城乡公交无缝衔接的一体化格局。
农民富 强村富民腰包鼓起来
近日,在金桥镇星河村升级扩建的星河酒厂里,一股浓浓的酒香扑鼻而来。在厂房的一角,村民杨波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把刚刚酿好的高粱酒倒入坛中准备封存。
今年49岁的杨波是村里的脱贫户。几年前,他上要为年迈的父母患病担忧,下要为两个孩子的学费犯愁,全家的收入来源就靠种植几亩水稻,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村里办了酿酒厂,他就在酒厂打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工作稳定还能照顾家庭。
“在酒厂上班的同时,我还种植了2亩多的红高粱,每公斤的收购价格约6元,去年仅种植高粱我就增收近3000元。”杨波说,脱贫之后,他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了盘活村集体经济,星河村找到了产业发展新路径。
如今,在万盛,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不少村民通过股权分红、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等方式鼓起了腰包。
近年来,我区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作为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围绕农业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休闲旅游新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功能链,加快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万户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实施方案》落地见效,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72:1。
同时,我区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以“强村富民”改革为抓手,推广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等8种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46个村集体通过现金、实物等方式兑现分红,分红总额118.48万元,改革红利持续惠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目前,全区规范组建29个村级“强村公司”,探索建立镇域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组建公司2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现3638万元、经营性收益实现1012万元,90%以上的村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收益超10万元。
(刘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