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原创话剧《梦乡村》获得第九届重庆艺术奖









近日,第九届重庆文学和艺术奖评选结果出炉,万盛原创话剧《梦乡村》从众多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九届重庆艺术奖,实现我区市级文学和艺术奖零的突破。为此,记者采访了话剧《梦乡村》编剧之一、青年剧作家杨东,听他讲一讲作品背后的故事。
谈获奖
奖项是对创作者的肯定,珍贵异常“这部作品能获得‘第九届重庆艺术奖’,我真的很激动。”杨东谈到,重庆艺术奖是重庆市最高文学和艺术类奖项,每两年在全市范围内评选一次,这个奖项是对一众主创人员的肯定,珍贵异常。“一直以来,我都想创作一部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杨东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有着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经历,《梦乡村》就是他植根于自己的“原乡经验”创作出来的。据悉,话剧《梦乡村》是根据万盛国家级贫困村凉风村脱贫致富的真实故事改编创作,讲述了一个以煤为生的小山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因小煤窑关闭,村民生活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从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龚秀华作为扶贫干部又回到家乡,带领因工致残的犹光明、思想保守的犹妈、好吃懒做的二狗等贫困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利用溱溪河水围塘养鱼,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成功将国家级贫困村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梦乡渔村,进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该剧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公服资金资助项目、重庆市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和庆祝建党百年重庆红色优秀文艺作品,还获得第四届青年戏剧演出季优秀展演剧目、优秀编剧、优秀制作人、优秀演员等多个奖项。目前,该剧剧本在《海风》《重庆艺术》等图书和杂志全文刊登,剧目在南川、綦江、江津、长寿、万盛等地巡演40多场次,收获众多观众的好评。
谈创作
八易其稿,真实展现脱贫攻坚历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这部剧也因此应运而生。”谈及创作背景,杨东说,乡村是脱贫攻坚第一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广泛、最坚实的基础,如何把脱贫攻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写好,难度可想而知。一开始,剧本初稿在整体结构、人物塑造、戏剧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为了找寻创作灵感,杨东和搭档毛迪多次赴黔江、城口等地采风,最后确定以关坝镇凉风村脱贫攻坚的事迹为基础创作话剧《梦乡村》。为了丰富创作素材,让话剧更具真实性和鲜活性,杨东在凉风村驻扎了三天,清晨的田间地头,他走访每家每户询问情况;傍晚的院坝里,他来到贫困户家里拉家常。就这样携露而出、戴月而归,杨东对村里的生活状况、民风民俗等摸得一清二楚,甚至连村民之间复杂的亲戚关系都如数家珍。有了创作素材,杨东和毛迪二人开始联手撰写剧本。“从208年开始策划,一直到202年成稿,前后改了8稿。”杨东告诉记者,后经国家级专家严格遴选,话剧《梦乡村》从全国245部现实主义题材申报戏剧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在上海举办的209年全国戏剧评论与创作人才培训班(大戏大剧方向)40部打磨作品。
谈人物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创作原则“话剧的信息量不像影视剧那么大,因此更看重人物塑造和感染力。”杨东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这部剧的创作原则,剧本的事件框架、人物塑造必须真实。“整部剧在人物塑造上不追求高大全,而是以普通农村老百姓的生存境遇为依托,通过鲜活的乡村图景,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村民群像,真实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不回避他们性格、能力上的不足。”杨东谈到,比如在话剧第二幕,第一书记龚秀华要在村里创办小微企业,搞农家乐和土地流转,却遭遇了各有利益算盘的村民们的质疑,犹光明的保守、周玉梅的泼辣、田文兰的算计、二狗的懒惰油滑,人物性格在这一幕表现得淋漓尽致。杨东认为,整部剧二狗、犹光明、田文兰三个角色塑造得较为出彩,随着戏剧事件的推进,生存境遇的改变,他们的精神也完成了一次时代的跃迁,闪耀着忠厚、淳朴、善良的人性之光。“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最根本、最牢靠的还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创作的套路。”对于杨东来说,创作这部话剧的过程,不仅让他重新认识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法则,也让他对脱贫攻坚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