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区域资源整合 做足绿道旅游文章









小绿道,大文章。绿道与旅游融合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发展的一大亮点。统计数据表明,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建设绿道5.6万公里。《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增绿道2万公里。可以预见,与绿道建设大体量相适应的绿道旅游也将面临良好发展机遇,成为驱动经济的新引擎。
绿道旅游作为一个绿色网络体系,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不少地方绿道旅游还停留在概念或表面文章上。根据笔者的体验和观察,一些地方的绿道与各种车道接驳不佳,给游客带来了不便。有的地方骑行与徒步道常常让位于商业、餐饮,这些沿绿道设置的商业系统,常常干扰绿道游径系统,严重影响绿道功能的发挥。如何做足绿道旅游大文章,笔者认为宜从以下方面努力:
完善绿道体系。发展绿道旅游,绿道建设需要先行。绿道建设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制定规范清晰的标识系统,优化道路系统与交通接驳,强化绿道与风景道衔接,增强绿道的生态空间。需要依照《绿道规划设计导则》要求,突出休闲健身功能、绿色出行功能、生态环保功能、社会与文化功能以及旅游与经济功能。利用绿道体系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可提升沿线资源价值,加强城乡互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拓展绿道产品。目前,绿道旅游产品线比较单一。拓展绿道旅游产品线首先要贯彻绿道+理念,如绿道+景区景点:广东绿道串联国家森林公园、体育运动公园、名人纪念馆等,让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旅游拉动效应明显。再如绿道+风景道:风景道作为景观道路,本身具有自然、人文等多重价值,在保护自然风景与历史遗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美国风景道体系建设都是可供借鉴的典范。拓展绿道旅游产品线还要加强绿道与农商文旅体融合,除发展滨水型、游憩型、自然生态型、风景名胜型外,重点加强综合型产品发展,整合区域各种自然、人文资源,引导形成绿色网络,深入发掘绿道的综合功能和效益。
对接国家战略。绿道旅游可以与美丽乡村、城镇化战略对接,实现高质量发展。绿道本身就是串联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自然生态、景区景点、文化遗产缀联起来的绿色网络体系。遍布乡村的绿道把休闲农场、度假农庄、露营地、民宿与自驾者、骑行者以及徒步者联系起来,引发旅游消费。绿道旅游可以与全域旅游对接。绿道旅游跨越不同行政区域,构建起完整的生态网络。全域旅游和绿道旅游都突破了原有发展空间限制,在更广范围推动旅游业发展。
倡导绿色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绿道旅游对于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绿道建设为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空间和载体,绿道旅游本身具有低碳旅游、绿色出行的属性。如武汉东湖绿道之所以成为“网红”就是因为囊括了20世纪90年代遗留的微缩景观主题公园,那些烂尾建筑得到充分利用,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取景点。可以说,绿道旅游发展较好融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与业态。
建立规范标准。我国已经出台《绿道规划设计导则》,广东、四川等省市先后出台了绿道建设标准,但由于缺乏绿道管理运营的法律法规,导致跨区域绿道体系组建障碍难以消除,破坏绿道景观、占道经营行为难以受到处罚,绿道旅游的综合效应难以得到发挥。目前,多地正在对绿道管理地方立法进行调研,并着手制定地方管理条例。绿道旅游这篇大文章最终还需通过国家立法规范使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