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引领 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党工委(扩大)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十四五”时期,万盛应如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本报邀请了区经济信息局、区投资促进中心、平山园区、区科协等单位负责人,谈谈他们的看法。
区经济信息局局长王浩:
持续补链强链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
万盛日报:如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王浩:“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持续补链强链,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全区制造业发展基础,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实体制造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可持续增长点。
一是按照全区“一心两城五园”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功能布局,加快谋划推动平山现代制造业产业园、关坝化工产业园、青年新经济产业园集群集聚发展。
二是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方向,深挖工业资源优势和潜力,在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强链补链上下功夫,形成五十亿级、百亿级产业梯次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的“3+3”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突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新经济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为载体,加快发展天馈线、智能硬件、智能制造装备、汽车电子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具
有区域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区投资促进中心主任徐峰: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万盛日报:如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以高质量招商引资推动万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徐峰:招商引资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添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我们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围绕“一城三区一极”目标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持续不断抓好工业招商。在2020年工业招商引资突破150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围绕煤电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锂电新能源、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产业,依托在区龙头企业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在产业链上做深、做细、做精,打造产业发展生态圈,力争在2025年工业主导产业产值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中,煤电化工产业100亿元、新型材料产业15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5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50亿元、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50亿元。
二是着力做好新经济产业招商引资。以万盛推动建设新经济产业示范区为平台,以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项目为契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建设重庆(万盛)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加快构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打造“互联网+”数字经济新名片;坚持招商与引智并重,鼓励企业引进管理及核心技术人才,争取在引入高职院校方面实现零的突破,为我区高端制造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加大现代物流企业招商力度,助力我区内陆无水港建设。
三是支持在区企业做优做强。2020年,福耀玻璃、东方希望、华绿生物、冠宇电池等在区企业持续扩大生产,追加投资金额超过80亿元。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对落地企业的跟踪服务,切实做好各项政策兑现工作,以一流的服务安商稳商留商,以一流的作风亲商助商富商。
平山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兵:
完善园区产业布局 打造高质量发展“桥头堡”
万盛日报:如何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李兵:我们将充分把握好重庆主城都市区南向支点城市建设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制造”和“互联网+制造”战略机遇、新形势下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产业梯度转移机遇,推进新时期工业化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将平山园区打造为我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创新驱动示范区和持续转型发展承载区。
一是聚焦“3+3”产业,形成集群发展新优势。顺应产业深度融合趋势,依托产业基础展开全产业链统筹布局,推动企业抱团成链、集群集聚发展,加快建设“首尾相连、上下相依、集约集聚”的产业生态循环体系;着力提升改造煤电化工、玻璃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以冠宇电池、惠伦晶体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战略新兴产业。力争“十四五”期末,煤电化工、玻璃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迈入百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装备制造产业有明显提升。
二是聚焦新一轮技术革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以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聚焦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创意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发展,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谋划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建成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造一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发展煤电化工基地、玻璃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镁合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争创市级锂电信息产业基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
三是聚焦园区平台建设,增强工业承载新能力。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平山组团、关坝组团空间布局;立足区域一体化建设,协同打造綦万创新经济走廊、循环经济产业园、临空产业园等“融合发展”平台,持续拓展工业发展空间;聚焦产业链条构建、规模集群发展、组团功能形态、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持续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力争“十四五”期末,平山园区建成区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标准厂房总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
区科协主席张元辉:
深入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
万盛日报: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赋能万盛产业发展?
张元辉:我们将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孵化基地,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打造创新平台。大力培育各级各类科技研发机构,引进培育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持续推进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创建,加快推进绿水人家星创天地、现代菌业技术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二是培育创新主体。加大创新主体引进培育力度,力争新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50家、市级高成长性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积极培育科创板挂牌企业,争取成功创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是强化财政金融引导。发挥好科技计划项目对创新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各类创新主体持续开展研发活动;用好种子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力争风险补偿基金累计放贷达到1亿元以上。
四是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引导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新选派一批市区两级科技特派员,切实将服务送进基层,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