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水利兴 生态美 民心润









孝子河清漂。曹永龙 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近年来,万盛水利人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健全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保护修复水生态环境、建设节水型社会。一路拼搏,奋发有为,交出了一份喜人成绩单:全区已建成4座骨干水源工程、3座引提水工程,完成“十三五”新增蓄引提供水能力4000万立方米目标指标;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96处、分散式供水工程1736处,日供水能力达4.5万立方米,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91.17%。
如今的万盛,一项项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一根根饮水管道走进千家万户,一条条河道“河畅、水清、坡绿、岸美”……一幅兴水惠民、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在盛城大地徐徐展开。
兴修水利 润泽民生绘新篇
盛夏时节,青年镇板辽湖畔,金色的阳光洒向湖面,微风拂过,划出一片粼粼波光,游客在景区游泳、戏水、玩沙,尽情欢乐;
板辽村村民吴安全将塑料管接到自家自来水的水龙头上,给菜园子浇水,再也不用“看天吃水”;
万盛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循环水系统装置全速运转。5年来,1000多万吨水被输送进该公司,创造出逾40亿元的产值;
……
游客增多了、村民用水便利了、园区工业用水满足了。这一切皆得益于板辽水库一期和扩建工程建设。
板辽水库坝址位于青年镇板辽村,是目前我区库容最大的一座中型水库,主要承担工业供水、农业灌溉、农村人畜饮水等综合利用功能。
2010年,经过2年的艰苦鏖战,板辽水库一期工程建成,有效满足了平山园区关坝组团的工业用水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用水需求日益增多,自2017年起,板辽水库扩建工程成了我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经过3年的建设,板辽水库扩建工程在板辽水库一期坝枢基础上加高培厚,使水库正常蓄水位抬升至616米,总库容由959万立方米增加到1328万立方米。
如今,板辽水库与鲤鱼河引水工程每年向青年镇、关坝镇和平山园区关坝组团供水2423.36万立方米,有效保障了该区域工业用水、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需求,为我区工业发展、乡村振兴、旅游开发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区水利局局长张习杰介绍,万盛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山区,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蓄水保水能力较弱。全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280立方米,仅为全市人均水平的70%、全国人均水平的51%;人均蓄引提水能力298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0%,水资源严重匮乏,制约了万盛的可持续发展。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不能让缺水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张习杰说,近年来,该局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的基调,全面提升蓄引提供水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增总库容929.19万立方米,合计完成投资近4亿元。
目前,全区已建成4座骨干水源工程(板辽水库扩建工程、松涛湾小二型水库工程、凉风小二型水库工程、刘家河小一型水库工程),新增库容929.19万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952.5万立方米;建成3座引提水工程(鲤鱼河引水工程、汤家沟分干渠工程、观音寺提水工程),新增设计年供水量3064.1万立方米,累计新增蓄引提供水能力4016.6万立方米,完成“十三五”新增蓄引提供水能力4000万立方米目标指标;竭力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完成金星水库、石湾角水库、仙桃湾水库等3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整治山坪塘25口,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建设1个。
同时,在《重庆市水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指引下,我区还大力推进天星水库工程、汤家沟—板辽水系连通工程、青年—南桐引调提水工程方案设计前期工作,为后续补齐工程性缺水短板奠定坚实基础,水源建设和储备工作创历史新高。
提升水质 村民喝上“放心水”
“去年6月,家里有了自来水。水龙头一开,干净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来,比起以前靠天吃水的日子,现在真是太好了。”关坝镇兴文村脱贫户李荣德一提起自来水,就笑得合不拢嘴。他说,以前,家里主要靠自打井和周边溪渠、山坪塘取水,一到下雨天,水就变得浑浊,只有将水静置沉淀后,才能饮用。每逢干旱时,一家人都为生活生产用水犯愁。
关坝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阮路军介绍,兴文村是关坝镇较为偏远的村庄之一,没有固定水源,村民们一直依靠天然水过活,每到夏季,饮水就成了村里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村民的饮水困难,2019年,关坝镇向区水利局申请专项资金190万元,修建蓄水池18座、铺设管网25公里,将自来水管网铺设到每村每户,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我区镇村供水保障体系短板明显,一方面,农村供水老旧管网众多,管网漏损率严重,水资源浪费较大;另一方面,现有的供水管护机制已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张习杰表示,农村饮水安全是农村群众面临的最直接、最实际的生活问题。2016年以来,该局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扩建、改造自来水管网等措施,聚焦重点难点、补齐短板,建立管护运营机制,解决了绝大部分群众季节性缺水困难。
“十三五”期间,我区践行“脱贫攻坚,水利先行”的思路,全力保障供水,提升水质。建成投用万盛二水厂,新增日供水能力2万立方米;新建供水管网5.4公里,更新改造老旧管网12公里,实现城区和城郊城市公共供水全覆盖;新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59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达91.17%。
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96处、分散式供水工程1736处,日供水能力达4.5万立方米,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群众实现了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转变。
此外,我区为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建立健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先后出台了《万盛经开区村镇集中式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万盛经开区分散式供水工程管理办法》,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水费计收、管护资金、应急管理等方面作了进一步规范。目前,全区已明确千人以上供水工程“三个责任人”(即政府主体责任人、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任人、运行管理单位责任人),各行政村建立了村级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制度,明确工程管护责任单位及责任,保障水安全。
治理河道 绿水青山入画来
日前,记者走进南桐镇,站在洗布河河畔,只见碧水流淌、绿树成荫,岸边游人悠闲散步,间或还有鱼跃水面,颇有“漾漾悠悠几派分,中浮短艇与鸥群”的韵味。
“现在的洗布河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桐镇民权村村民张宗良说,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治理,洗布河河道变宽了,泄洪能力提升了,河边景色更美了。
张宗良回忆,曾经的洗布河泥沙堆积,河道逐年变窄,汛期一到,两岸的庄稼和农田容易被淹没,河边还散落着生活垃圾,“脏乱差”是该河道当时的真实写照。治理完成后,洗布河河道变宽,河水沿着河道缓缓流淌,水车、廊亭、花草树木等景观设施,非常美丽。
2019年,我区启动洗布河两个标段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了“河畅、水清、坡绿、岸美”目标,也保护了沿线5000余亩农田不受洪水侵害,惠及群众4万余人。
洗布河从“脏乱差”变成“绿美净”,只是我区加快推进河道沿线综合治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以河流系统整治和水生态保护修复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河道沿线综合治理,成立河道治理项目工作机构,着力抓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各项工作。牵头组织实施了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尚古村落等5个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平方公里;配合退耕还林项目、高标准农田项目等,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8平方公里。全力推进“三湖”水生态治理、汤家沟水库水源地标准化建设等工程,其中,汤家沟水库水质达标率达100%,重要湖库、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90%。
同时,深入推进河长制,着力保障“河长治”。“十三五”期间,我区完成孝子河鱼田堡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孝子河金鸡沟支流青年段综合治理工程、孝子河刘家河段综合治理工程、洗布河综合治理工程、溱溪河综合治理工程等5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31.94千米,城镇防洪达标率提升到95%。全区12条河流、18座小(二)型及以上水库全面施行河长制,各级河长巡河(库)6289次,解决巡河问题238个;深入开展“治三排”“清四乱”专项工作,累计排查并整改完成“三排”问题141个、“三乱”问题13个,守护了万盛的绿水青山。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水是生态之基,治理好、呵护好群众身边的每一汪清泉、每一条河流,便守护住了每个人心中的桑梓情怀和山川秀美的家国梦想。
民生期许殷殷,治水未有穷期。万盛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突出问题导向、回应民生关切,让水利更好地惠民生、暖人心。(曾 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