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闲置资源,如何“活”起来?









黑山镇林口桃源的“空户房”,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吸引游客的网红民宿;闲置的南桐电厂,改造计划已提上日程,未来或将变身为万盛的“鹅岭二厂”,吸引文创爱好者纷至沓来。
在万盛,这样的“沉睡资源”并不少见。农房、厂房、商业楼,或因人口流动,或因产业转型,逐渐被闲置下来。全区摸排数据显示,目前共有各类闲置资源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为贯彻国家关于盘活存量资源相关部署,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坚决落实,积极推动闲置资源再利用,我局迅速行动,深入乡村、厂矿摸清“家底”,力求通过“量身定制”的规划设计,让这些沉寂多年的闲置资源重新焕发活力,成为推动区域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闲置资源,待激活的潜力高地
“闲置资源盘活是我们单位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在我局规资局相关负责人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特别的地图,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颜色各异的点,每一个点,代表的都是一处闲置资源。
这张“资源地图”的背后,是一次扎扎实实的摸底行动。去年,我局组织团队对全区闲置资源进行了全面摸排,从废弃厂房到闲置农房,再到早年搁置的商业楼,分类登记、逐项入库,形成“万盛闲置资源一张图”。
在黑山镇南门村,一排排空置小楼错落有致。因为多年无人居住,院落里杂草丛生,被村民形容为“冷岛”。虽然没人住,但这里离高速公路只有几分钟车程,环境也好,适合改造成特色民宿。目前改造概念方案已经出炉。
村民李姐听说房子即将盘活,笑着说:“早就盼着能用起来,村子热闹起来,我们也能跟着受益。”
与南门村类似,青年镇板辽湖、金桥镇青山湖、关坝镇九锅箐等地闲置农房分布集中,地理条件优越,具备较强的旅游开发潜力。
在城市工业遗产方面,盘活也在同步推进。在红岩煤矿专线铁路旧址,铁路保存完好,虽然两侧杂草疯长,曾经的热闹不复存在,但仍有三三两两的市民到这里散步、拍照打卡。这里曾是工业重地,现在虽然‘老了’,但也有新用处。当前已邀请文创设计团队实地踏勘,未来将在保留原有铁路的基础上,引入城市特色观光火车、文创展览、手作集市等元素。
像红岩煤矿专线铁路这样等待重生的资源,在万盛还有不少。东林煤矿、南桐煤矿等工业遗址,也在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的统筹谋划下,被逐步纳入特色文旅项目布局之中,它们将成为展示城市记忆、拓展文化空间的新载体。
量身打造,让“睡”资源“醒”过来
“盘活不是大水漫灌,而是一户一策。”这是我局制定盘活方案的原则,每一种资源,都要找到最适合的“新身份”。
比如南桐电厂,因工业遗迹保存完整,被规划为工业记忆体验地。老厂房外墙仍保留着“安全第一”的标语,矿车停在轨道上,锈迹斑斑。我们准备规划一个工业轻极限体验基地,让游客在原始生产厂区沉浸式体验工业精神,也让新时代的孩子们了解那一代人的奋斗。
城市老厂房则凭借良好的结构和开阔的空间,被视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理想载体。目前,我局利用专业优势组建了规划设计团队、品牌运营团队、对接接待团队等,协同优质设计机构,擘画改造蓝图,引导投资企业改造为工作室、展览空间、咖啡书屋等。已有几家文创团队表达了入驻意向。
而乡村闲置农房,更适合“软着陆”。位于板辽湖畔的一处闲置小楼,计划改造成康养民宿样板房。“这里面水背林、视野开阔,未来村民还可以参与运营。
我们不是按图施工,而是每一块地都要问清楚:它有什么、适合什么、能带动什么。”虽然目前许多项目仍处于设计或招商阶段,但思路已清晰:资源盘活,不只是修修补补,更是发展功能的重塑。
创新推广,点亮资源价值
让沉睡的资源真正“醒”过来,不仅要规划方案,更要让外界“看得见”“听得懂”“愿意来”。
为此,我局尝试用更多样化的方式讲好资源故事。去年, 自筹拍摄了一批“闲置农房变身计划”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线后,引发不少关注。
视频中,一座座废旧的农房在航拍镜头下呈现出落寞与沧桑,随后切换为规划效果图——宽敞明亮的乡情茶社、整洁雅致的民宿庭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对比。
我们想让人看到,这不是一堆废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目前已有成都、重庆等地文旅企业主动对接洽谈。
线下持续加快推进。我局组织了多场资源推介会,邀请策划师、投资人实地考察,并设置交互式展示区,让参与者能更直观地理解项目蓝图和资源价值。
为推动项目真正落地,我局还会同区发展改革局、经济信息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推出“定制化服务包”,从规划指导到审批办理都有专人跟进。
如今,一段段短视频拉近了万盛与外界的距离,一场场推介会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一项项政策支持保障项目快速落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努力,正让沉睡的资源渐次复苏,也让这座城市在转型之路上迈得更加坚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