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镇更古村:青山绿水尽芳菲









更古村春色(资料图)
万盛,青年镇,云峰山下。
细雨如丝,薄雾如烟。隆冬时节,一座秀美的古村——更古村,矗立在云峰山下,焕发着人间烟火的生机。云雾、青山、田园与古村交融,宛若一幅玲珑的水墨画卷。
更古村亦是万盛最古老的苗族同胞聚集地,承载着独特的红苗文化。不久之前,重庆市第三批美丽宜居乡村名单公布,更古村榜上有名。
雨欲落时,烟波起;人间净土,是故园。更古村的美,美在红苗文化的纯澈与沧桑,美在青石板路小巷深处的静谧,美在青山绿水人家的灵秀,美在层层叠叠苗族民居的韵味,更美在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走进更古村,漫步广场或小巷,强烈地感受到,全村紧紧围绕重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各项要求,从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明治理等方面入手,颜值、品质、气质齐升,已成为万盛美丽乡村的样板村之一。
更古村苗族篝火晚会(资料图)
党建引领 古山村有新变化
“村庄环境美如画,群众心里乐开花。”这是日前重庆主城一群游客来到更古村游玩后说出的感受。殊不知这一称赞背后是该村大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后带来的新变化。
更古村作为万盛最古老的苗族同胞聚集地,由层叠翠绿的茶山、绿植密布的村间小道、错落有致的苗族民居、独特的红苗文化所组成,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经过近年来的保护和建设,美丽的苗族村寨更具特色。
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该村对标全区人居环境整治要求,积极推动党建与全域整治工作深度融合,通过党群携手、全域整治、示范带动,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蝶变。
党群携手,绘制一幅“新画卷”。该村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党员干部群众等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凝聚起美丽乡村建设“红色力量”。
全域整治,勾勒一张“幸福图”。该村坚持把农村党建与村容村貌、垃圾分类、沟渠坑塘治理、厕所革命等相关中心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党员带头群众赞,百姓跟着党员干”的良好局面。在具体操作中,着力对全村环境进行整治,全面清理村庄出入口、路边、渠边乱倒乱扔现象,保持道路、村庄持续干净、整洁、有序。
在此基础上,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将人居环境卫生持续保洁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全面推行积分制、“美丽庭院”评比等奖励机制,提倡共同参与、共同监督,让农民群众成为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实现“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制度化。
更古苗湾(资料图)
环境整治 村庄旧貌换新颜
1月4日,住在更古广场附近的村民陈世兰吃过早饭后就开始给院坝花坛里的格桑花浇水,看着自家房前屋后的娇艳花朵、门前干净的道路、洁净的院坝,全村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她不由得感慨:“现在环境好了,住着很舒服,心情都比以前好了!”
陈世兰的好心情自然得益于该村实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去年以来,该村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对农村生活垃圾、沟渠塘堰、农村畜禽粪污等面源污染进行清理。同时开展文明家庭、美丽院落、清洁户评选等活动,大力推广“三定三勤三看”的生活习惯,建立村规民约,从源头改变村民不良卫生习惯。当前,该村环境卫生有效改善,设置垃圾箱33个,获评卫生镇级示范院坝3个、村级卫生院坝3个。
“以前很多村民喜欢把柴火、工具堆在家门口附近,院坝上到处是家禽粪便,垃圾乱丢。”陈世兰说,整治后各家各户都渐渐有了“洁癖”,自家院坝有点垃圾立即打扫,房屋整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如今,漫步更古村,放眼望去,家家户户的院坝、花台、排水沟都已硬化,村民在每一片空地上都种上了植物,庭院周围再无乱堆乱放现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看着这几年村子越变越美,我们心里别提有多美了!”陈世兰的脸上露出了笑颜,“等下我和姐妹们还约着去跳广场舞呢!”
设施完善 村民生活更幸福
“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水质甘甜,用水更安全、更稳定了。”更古村村民罗玉光高兴地说,“干部们处处替群众着想,揪心事没有了,发展生产的底气也更足了。”
吃水难曾是更古村部分村民最关注的问题,也是这个村最头疼的事情。
“当时都是几家村民一起合修的水池,自己安的塑料管。”更古村党委副书记罗玉碧说,由于村民自己修建的水池水源跟不上,每到旱季经常没水。
针对村民反映的“饮用水品质”问题,更古村村干部进组入户,与村民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全面掌握问题形成原因。同时,针对每户存在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克服财力、人力等各方面困难,并争取到专项资金,于2020年开始实施人饮工程,将青年水厂的自来水引到了更古村,改善了800余名村民的饮水条件。
“现在拧开水龙头,水哗哗直流,在家就能洗衣服、洗菜。”罗玉光高兴地说。
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更古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水利设施、村(社)道路改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截至目前,该村完成中型污水管网安装2.4公里,解决了群众灌溉和排污问题;完成采空受损房屋治理,4个村民组300多户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村规民约 “村里事”变“自家事”
“大家对村里新增路灯有什么意见?”近日,罗玉碧在院坝会中征求意见,30余名村民正在热烈讨论新增路灯事宜。
这是更古村以乡村治理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更古村认真贯彻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工作制度,积极推进各项事务公平、公正、公开,坚持村级民主自治,让“村里事”变成“自家事”,让“少数人”讨论变成“全村人”共商,不断增强村民的参与感。
推进乡村治理不仅靠村民参与,还需要村规约束。罗玉碧介绍,更古村新制定的村规民约涉及村庄建设规划、村风民俗、道德精神、移风易俗等多个方面,内容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为了让新的村规民约好记又接地气,村‘两委’创新工作方法,集聚群众智慧,把它们编成顺口溜,引导群众建设健康文明、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罗玉碧说。
“以前,我们村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摆酒席,铺张浪费太严重了。”村民王飞说,每次办宴席,村道巷道都弄得满是垃圾,苍蝇蚊子满天飞,村民路过只能捂紧口鼻。如今宴席过后大家都会一起收拾饭桌,把厨余垃圾送到垃圾回收处统一处理,共同爱护居住环境。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古村以“村规民约”为实施准则,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改变农村“脏乱差”,监督干部“庸懒散”,实现环境“真善美”,让文明之风吹遍每家每户。“如今,村规民约滋润乡村,‘管’住了歪风邪气,‘约’出了一团和气,一幅幅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幸福的绚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罗玉碧说。
(叶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