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作美丽乡村 共建共享幸福家园









金桥镇地处万盛西北部,幅员面积68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
70年辉煌岁月,金桥人民凭借热血、拼搏、实干,书写了宜居宜业的时代篇章,描绘出一幅青山绿水、恬静富足的乡村别样韵味图。
农旅融合 走出振兴新路
“走,去尚古村落看孔雀、赏花。”春末夏初,在金桥镇青山村尚古村落景区内,成片的紫藤花相约盛开,一串串花絮随风飘荡,如梦如幻,散发出阵阵清香,引得游客争相合影留念。
紫藤花开的季节恰逢樱桃成熟,秀美的青山湖畔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走进青山村必启水果农场,一树树红艳艳的樱桃玲珑剔透,煞是惹人喜爱。慕名而来的游客穿梭在樱桃林中体验采摘乐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青山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以前,这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为老、弱、妇、幼。”金桥镇镇长肖玉梅说,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2016年,该镇落实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按照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有关要求,以“文化展示、农耕体验、养生度假、旅游观光、运动休闲”的功能定位,打造占地500亩的原生态旅游景区——尚古村落,探索出一条以特色村落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开发的新路子。
“我们以‘体验农耕·记住乡愁’为主题,打造了梦里乡愁农耕文化长廊、农耕文化展览馆、农耕体验梯田等农耕体验区,完整再现了重庆乡土诗意田园。农耕文化展览馆,收藏农耕器具、生活用具、民俗文化传承道具等300余件,让游客充分感受乡土气息,满足其寻根乡土的精神文化诉求。”肖玉梅说。
党建引领 凝聚脱贫合力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是影响乡村脱贫攻坚进程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三台村如期脱贫。三台村党支部成员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做强做大村级集体经济,才能筑牢三台村振兴基石。
为了增加集体收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三台村立足植被丰富、生态环境好的“村情”,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争上支持,发展生产条件限制小、技术要求不高的竹笋和李子等经济作物,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为此,村里筹资150万元,注册成立了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三台竹笋专业合作社,由村党支部书记任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农户+集体”的模式经营,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村集体培育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如今,三台村已发展李子、蜜柚等特色经果林540余亩、蔬菜500亩、水竹90余亩、大棚蔬菜17亩,通过农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务工管理的形式增加农户和集体的收入。
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该村实行村干部包社、党员包户的责任机制,每个季度进家入户了解村民家庭情况,为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让“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在党建工作引领下,如今的三台村,党员干部干劲足了,村集体收入增加了,群众日子越来越好。
“下一步,三台村将以创建三台田园综合体为目标,围绕养生河、农综项目,打造集花卉、彩色树种、乡创十二坊、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带;围绕扶贫公路,结合国土整治项目,打造集特色果蔬采摘园、民宿于一体的乡村采摘带。”三台村党支部书记邱忠伟说,该村还将发展果桑100亩、利用闲置农房打造民宿等,增加村集体收入。
产业兴旺 创造乡村“钱景”
党建强起来之后,金桥镇开始围绕夜郎贡米、青山金灵萝卜、桃李樱猕特色水果、清水鱼虾等谋划产业发展,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金桥镇历来以农为本,这里山清水秀、土壤肥沃、远离工业污染,为稻米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夜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体剑介绍,虽然村民靠传统农业“吃饭”,自然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利用,绿色健康、品质极佳的水稻,曾一度被埋没在普通大米市场里。
2007年,该镇金堰村开始大力发展有机水稻特色种植产业;2008年,成立夜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精心打造夜郎贡米;2011年以来,夜郎贡米年年被认证为国家有机食品;2017年,夜郎贡米成功注册为国家品牌商标,成为我区地标性大米品牌……
“我把闲置的4亩地种了优质有机水稻,除了关键节点回家管护,其余时间就在外打工,以前撂荒的土地现在也能生钱,每亩收入3360元左右,安逸得很!”金堰村村民余光伦说,村里种植优质有机水稻的村民都收获不小。
近年来,金桥镇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不断夯实农业产业结构基础。
目前,金桥镇已发展有机“夜郎贡米”和金桥紫土稻米5200 亩、优质蔬菜5400亩,桃子、李子、樱桃、猕猴桃等特色水果1200亩,发展花椒300亩、果桑200亩间,间伐水竹120亩,养殖清水鱼、淡水虾500亩、 孔雀900只。仅今年上半年,就实现特色效益农业收入3000万元。
“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加速了产业集聚的示范效应,夯实农业产业的体量、增量,更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肖玉梅说。
2018年,全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7905元,同比增长8.8%,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了。
“我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金堰村村民陈明会谈起早些年的际遇有些感伤,但她的困境在这几年得到了改观。
2017年,陈明会回到老家开办起了“金蝶湖豆花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600多元,一年下来,至少有3万元的纯收入。
在金桥镇,像陈明会这样的受益者还有很多。近年来,该镇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批集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去年共接待游客18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万余元。村民们也乘着全镇产业发展的东风,在家门口就业,腰包鼓起来了,日子火起来了。
文化建设 绽放文明之花
今年8月30日,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桥吹打传承人张登洋来说,是难忘的一天。
因为在这一天,我区金桥吹打协会正式成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金桥吹打在万盛乃至周边区县很有名气,学习吹打技艺的人颇多。张登洋6岁就接触唢呐,8岁正式拜师学艺,系统学习金桥吹打。
张登洋说,在他小的时候,既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听人家吹唢呐,看乐队敲锣打鼓。因此,他童年时期最大的爱好,就是学吹打。也正是从那时起,“让金桥吹打永不失传”的梦在他心中萌芽了。
随着时代前进,金桥吹打这门传统艺术遭到重创,很多金桥吹打艺人赶着“下海经商”的潮流,一个个离开吹打队。
好在1995年,张登洋答应了吹打门派中的“马风派”第五代传承人翁庆华,重建金桥吹打队伍。
1998年,张登洋带领金桥吹打队员,代表万盛参加了首届重庆民间吹打比赛,以20人的强大阵容、精湛的技艺、别开生面的表演荣获三等奖,这是金桥吹打重建队伍之后的“开门红”。
2002年,金桥吹打得到政府高度重视,拨款10万元组建金桥吹打艺术团,张登洋再一次挑起组建艺术团的重任,并借此机会招纳学员。同时,张登洋还常常到多所学校为孩子们免费上吹打课,传播金桥吹打文化。
2008年,张登洋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他带领的金桥吹打队伍两次受邀参加央视民歌类节目录制。从此,金桥吹打名声大噪,从小镇走到了全国人民面前。
除了金桥吹打,金桥镇还积极推动子如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刘子如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着子子孙孙。
今年以来,金桥镇更是以中国农耕文化为落脚点,以“住一晚、玩一天、带一包”为发展内容,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挖掘农耕文化,切实增加金桥镇旅游产品种类,并在每个节气开展小活动,每个季度举办大活动,真正让游客玩得舒心、玩得尽兴,让旅游产业成为镇域经济增长的绿色“新引擎”。
美丽宜居 村庄颜值更高
“以前村里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没法出门,到处是污泥。现在好了, 水泥路、草油路修到家门口,下再大的雨也不得脏鞋。”提起这些年来村里的变化,马头桥村村民刘永祥兴奋地说,村里到处都是绿化,装了路灯、建了公厕、设了垃圾桶,健身步道更是通到了家门口,现在村民和城里人一样,每天也能在干净美丽的步道上健身了。
过去,很多村民“进城”后不愿回到乡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乡村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马头桥村下大力气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引导农户新建和改造标准卫生厕所,美化绿化庭院,让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国庆长假期间,到马头桥村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刘永祥说,游客愿来不愿走,除了周边的美景,完善的配套设施也是功不可没,尤其是与大家息息相关的厕所,经过改造后更加卫生方便了。
和马头桥村一样,青山村的人居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一幢幢楼房鳞次栉比、一条条草油路四通八达,一座座公园鸟语花香……
“我每天都会来青山湖边锻炼身体,放松心情。”村民张明忠说。
“以前的青山湖并不是这样,附近的村民养鸭、养羊,污水横流、垃圾乱扔、水体质量差。”青山村党委书记刘绪长说,2016年,金桥镇大力开展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居民休闲健身的“逍遥地”。
如今,旖旎的青山湖犹如梦里水乡,吸引游客驻足、休憩……
从村庄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金桥镇对农村环境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提档升级,全镇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越来越美、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