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街道:万“巷”更新 向美而行









万盛街道一隅。(王泸州 摄)
这十年,万盛街道着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城区品质不断提升。
这十年,万盛街道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滚动实施一大批重点民生项目,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全面提高。
这十年,万盛街道各级党组织齐心协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推动城区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万盛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紧围绕全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总任务,夯基立柱,改进作风,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速、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在牢固社会稳定基础、扩容提质城区面貌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鱼知水恩,幸福之源。从2012年到2022年,时光的列车,在一往无前中刷新沿途的风景,万盛街道在奋进中书写崭新的答卷。
项目引领“聚能”更“增效”
万盛老街国家4A级创建、“万盛城区—砚石台—红岩”观光火车项目打造、“城投·北城美地”项目有序推进……一个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举措,传递出万盛街道高质量发展的信号。
项目落地,就是稳增长的底气;投资增长,夯实稳增长的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万盛街道放眼长远谋项目、抢抓机遇上项目、紧盯短板补项目、强化招商引项目、优化环境争项目,不断推动产业扩能补缺、投资扩面提速、消费扩容升级、服务扩版增效。
位于小坡脚片区的“城投·北城美地”项目,从2020年开工建设,到7栋高层建筑主体全面完工,折射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
万盛城区一角,“城投 北城美地”项目持续推进。
“城投·北城美地”项目作为我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用地面积4.5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23万平方米。按照“城市功能配套更新区、城市品质提升先行区、城市旧城改造样板区”的标准进行建设,规划了地下车库、配套幼儿园以及相关附属商业。建设完工后,将对更新城市功能、完善城市配套、提升城市品质、助推旧城改造起到示范作用。
为更好优化营商环境,万盛街道打破土地制约壁垒,用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今年以来,新引进“东福克斯”“广岳劳务”和首铁物流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总部经济落户;摸清辖区闲置资产底数,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加快实现辖区4.3万平方米住宅门面、467个停车位尽早招租。同时,包装策划砚石台矿山小火车等项目23个,形成了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高续航、可持续经济发展格局。
此外,万盛街道还开展走访服务民营企业百日行动,走访服务国能物业、微小活等民营企业80家次,收集辖区民营企业融资、用工、用电等问题建议51个,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助企纾困”台账,并按职能职责划分任务,逐一打表推进落实,助力企业发展。
城区建设有“里”更有“面”
一座城市犹如一件艺术品,必须精雕细刻,才能彰显个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万盛街道发展城区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城区面貌、环境和品质实现华丽转身。
在万盛街道北一社区生活了50多年的李维祥感触最深。他记得,以前的嘉禾苑小区是另一番模样:楼房墙面脱落、泛黄,坑洼不平的路面残留青苔,空中各类线缆缠成“蜘蛛网”,车辆停放杂乱无章……小区内各种问题日渐突出,居民对提升环境设施的诉求日渐强烈。
“现在不一样了,塑胶路面整洁、休闲区域宽敞、健身器材齐全,就像一个新建小区,我们的生活也更加方便舒适。”说起小区面貌的变化,李维祥赞不绝口。
万盛街道盛兴路街景。(王泸州 摄)
位于万盛街道新田社区的周家院是50多年的老旧居民区,楼顶漏水、线路老化、管网堵塞、外墙脱落……一个个顽疾让小区居民苦不堪言。如今,本着好住提功能、好看美环境、好管优服务、商量纳民意的理念,新田社区周家院片区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一个个精准“手术”让小区旧貌换新颜。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实施以来,万盛街道累计投入2000万余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个,补植补绿3000余平方米,增设老旧小区电梯56部,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城区在建设的同时,还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做细做足。以前,开往万盛小学教育集团砚石台小学的公交车基本都是“小公交”,车内空间狭小,尤其是放学时段,等车的孩子、家长特别多。了解到实际情况后,万盛街道及时与区交通局道路运输事务中心进行沟通、对接,将该条公交线路下午放学时段的公交班次更换为核载58人的“大公交”,方便学生和家长出行。
政策更贴心,改造更暖心,让居民住得更舒心。正如万盛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洪波所说,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工作重心下沉,帮助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才能更好建设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民生改善“提标”更“提质”
回眸万盛街道的发展变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走进万盛街道松林社区养老服务站,康复理疗室很热闹,里面配备了按摩椅、红外线烤灯理疗器等康复理疗器材。老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自身需要体验。
“工作人员很贴心,不仅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还陪我们聊天解闷。”正在做足疗的刘超英老人说,由于自己年纪大了,血脉流动不畅,脚掌经常出现麻木和疼痛等症状,现在来社区养老服务站就可以做足疗很方便。
万盛街道建设社区(安博馨)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在为老人讲解智能医疗器材使用知识。
万盛街道松林社区养老服务站位于松林路矿务局小区23号,占地面积210平方米。该养老服务站设有日间照料室、康复理疗室、图书阅览室、娱乐室、手工培训室、智慧养老体验室等10个功能区,并配备了社工、护理人员、厨师等专业人才,是我区首个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站。
据悉,该养老服务站提供手工培训、足疗、按摩椅按摩、日间休息、健康档案建立等10余项无偿服务,有偿服务包括上门打扫卫生、物品代购等,辐射万盛街道1000余名老人。
如果说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一个亮点,那么,“智慧养老”则是万盛街道探索提供更优质养老服务的又一生动实践。
安博馨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位于国能天街,是一家集康养、运动、文化、娱乐、便民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社区综合养老服务站。该服务站设立了“医养体”融和区、智慧化多媒体学习区、文化娱乐区、餐饮便民区,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让老人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全方位养老服务。
万盛街道松林社区养老服务站开展的趣味打糍粑活动。
目前,万盛街道已完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街道“一中心、八站点”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街居养老服务机构共计服务居民150万余人次,辖区各类公共卫生服务应享受人群达90%以上,成功创建6个全民健康社区,覆盖率达75%。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这是万盛街道居民的心里话,也是大家对美好生活寄予的殷切期望。
基层治理有“力度”更有“温度”
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变,让万盛街道涌起万千气象。十年间,万盛街道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区善治,城区面貌提档升级,城区运转提质增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走进万盛老街,道路宽阔洁净,汽车停放整齐有序……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如沐春风。
古色古香、干净整洁的万盛老街。
万盛老街是万盛历史脉络的核心起源,因旧城改造、经济社会发展等原因,居民诉求逐渐多元化,导致物业公司更换频繁,管理服务缺位。
“前些年老街物业管理不善,小区脏乱差且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好好的一条街被弄得乱糟糟的。越乱就越容易引发纠纷,居民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嚷。”万新社区党委书记陶中文说,一些不堪其扰的居民,甚至搬离了老街。
哪里有难题,就在哪里攻坚。2018年9月,在党工委组织部和万盛街道党工委的共同筹划下,“红色物业”在万盛老街试点“生根发芽”。
万盛街道北一社区院坝会,社区民警向居民宣讲《民法典》,增强居民的法治意识。
2020年3月,我区对“红色物业”进行规范提升,并配套打造了“红色管家”“红色故事荟”等“红色引擎”,不断激励群众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添劲助力。
“‘红色管家’这个岗位我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有着64年党龄的老党员邹文华在收到万盛街道统一颁发的“红色管家”标识牌时,自豪而坚定地说。
在万盛街道,像邹文华这样的“红色管家”还有很多,不少有专长的党员群众站了出来,组建了法律援助、纠纷调解、家教服务、医疗保健、家电维修等特色志愿服务队,“哪家有困难,一呼百应”。
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人民。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积极引导居民自觉回归自治本位、发扬“主人翁”精神。
万盛街道万新社区,党员集中学习。(王泸州 摄)
“大家对楼栋更换路灯有什么意见?”“大家觉得每月一次义务清扫怎么样?”……近日,万盛街道北一社区一小区院坝里,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淳光劼主持的院坝会拉开序幕。居民你一言我一语,积极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
院坝会作为北一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居民共治共享的举措获得了居民的广泛支持。该社区积极探索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推动社区“微治理”,居民事、居民议,居民事、居民商量着办,并用院坝会等便民亲民方式,有效运行居民议事会,健全了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日常参与机制,夯实了社区党建基础。
如今,在万盛街道,邻里有纠纷,“红色调解室”来化解;需要帮忙,红色管家、小区业委会来协调;大事小事,楼栋党小组、物业党支部、社区党委一起帮忙解决……社区环境变得更加美丽、邻里更加和谐、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跃升,新型社会治理“蓝图”渐渐呈现。
(向虹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