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镇:稻鱼共生 鱼肥稻香









日前,记者来到黑山镇鱼子村稻田养鱼基地,稻田垄沟边水流淙淙,田中稻花鱼追逐嬉戏,村民在稻田里忙碌,欢声笑语响彻田间。
“稻鱼共生,鱼肥稻香。今年六七月,稻田里的鱼就可以上市了。” 鱼子村稻田养鱼基地负责人韩学渊站在田中,看着鱼儿在稻田里嬉戏,喜从中来。
韩学渊是鱼子村人,曾在外闯荡多年,一心想回家乡创业。2020年底,得知黑山镇鱼子村在招业主发展养殖业,他决定回到家乡发展“稻鱼共生”产业,于是修沟渠、开田地,把一座荒山打造成了一块块农田。春耕时节一到,韩学渊选用口感香糯的水稻种子,一块田90%的面积种水稻、10%的面积养鱼,目前稻田里养殖了鲤鱼、鲫鱼、草鱼等。
“稻田里养了鱼,就不用农药和除草剂了,鱼会吃掉稻田中的害虫、杂草、掉落的稻花,排出的粪便又能成为水稻生长的肥料 。”韩学渊说,“稻鱼共生”这种在稻田里养鱼的古老农耕传统,是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鱼为水稻除草、除虫、耘田、松土,水稻为鱼提供小气候、饲料,可实现控制病虫害、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达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的目的。正是看中这一优势,他才大胆在鱼子村流转了60亩水田发展“稻鱼共生”,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韩学渊算了两笔“账”,就拿1亩稻田来说,以前用传统方式种植水稻,1亩稻田平均产600公斤水稻,按照市场价格2.4元/公斤算,1亩稻田收入1440元;现在稻田养鱼,1亩稻田能产400公斤水稻,虽然产量有所降低,但是大米的品质提高了,在市场上能卖4.4元/公斤,水稻收入近1700元。同时1亩稻田能产100公斤稻田鱼,收入在2800元—4000元。这两笔账加起来,1亩稻田就有了4500—5700元的效益,比纯种植水稻收入高三四倍。
值得一提的是,“稻鱼共生”不但提供了绿色的农产品,还实现了农旅融合的新尝试。“周末会有客人来,都是自发前来体验抓鱼乐趣,给周边农家乐带来了收入,带动了土特产的销售,将土鸡、土鸡蛋、大米等土特产品变现。”韩学渊坦言,“这给了我新的启发,借助‘稻鱼共生’项目的开发体验式旅游活动,以农旅融合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
目前,韩学渊在60亩稻田的基础上,正在打造集餐饮、农耕体验、烧烤露营为一体的亲子乐园,并计划通过举办农耕文化插秧节、摄影大赛、秋季丰收节等休闲节庆活动,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叶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