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街镇工作信息

黑山镇:养蜂带头人酿出“致富蜜”

日期:2021-09-1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1-09-16

黑山镇北门村石笋村民组,风景秀丽,生态宜人,一到初秋,五倍子花漫山遍野。这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优越的养蜂环境,不少勤劳的村民都发展起养蜂产业。村民王小俊就是一名养蜂致富的带头人。

养蜂始于爱好

近日,记者在石笋村民组看到,一块坡地上,几十个蜂箱有序摆放,一群群蜜蜂飞进飞出。一名男子打开其中一个蜂箱,小心翼翼地拉出一个蜂巢,浓浓的蜜香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

今年36岁的王小俊,已有20多年的养蜂经验。谈起养蜂,不善言辞的王小俊话渐渐多了些。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有个养蜂梦,对蜜蜂有好感。13岁起,跟着父亲学养蜂,一年四季与蜂为友,所以养蜂既是他的工作又是他的生活。

那时候家里养的是外来蜂种——意蜂,适应能力比较弱,需要转场去外地赶花期。王小俊说,刚开始养蜂时,没什么技术、经验收入十分有限,连维持基本的生活用度都很困难。

为了生计,王小俊不得不去外地打工,但养蜂的梦想从未放弃,无论在哪里,一有时间他都会去当地学习养蜂技术。

近年来,随着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石笋村民组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了。2006年,王小俊回到家乡,再次发展养蜂产业。

潜心苦学技术

石笋村民组四面环山,王小俊告诉记者,隐居在这里的蜜蜂四季追花,酿造甜蜜,无需养蜂人转场去外地赶花期,是个养蜂的好地方。

尤其是秋天,近5000亩的五倍子花盛放,便是养蜂人一年最忙的时候。趁着天气暖和取蜜,以免蜜蜂结团。一般养蜂人会将大部分蜜留给蜜蜂做口粮,只在巢脾里取一部分蜂蜜。王小俊说,五倍子蜂蜜属于中药蜜种,黄中泛绿,色泽莹润,味甘甜,略有中药香气,具有清热、止咳、润肺、通便等疗效。

有了好地方,还要有硬技术才行。王小俊说,虽然跟父亲学过养蜂,但方法比较传统,因此也没有发展成规模产业。他琢磨着把自己在外学来的新技术用来改良土方法,依托老家的地理环境优势,说不一定是个致富的好路子。

首先,王小俊毅然更换了蜂种。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中蜂存活率高、适应性强,很适合家乡气候。他告诉记者,刚开始,他在自家附近养殖了15箱中蜂并出售蜂蜜,但产量不高,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用度。

为了提高产量,王小俊先后到广东、四川等地学习养蜂技术,并购买有关养蜂技术方面的书籍自学,加上不断总结,积累了一定的养蜂技术,现在蜂王也可以自己培育出来了。现在蜂蜜和巢脾一起出售,效益更好了,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王小俊笑着说。

情系家乡群众

看到王小俊的养蜂产业有收益后,很多村民也都想养蜂。但是蜂从何来?怎么养?这一系列问题成了村民们养蜂的拦路虎

有了一定养蜂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王小俊没有忘记家乡村民,决定带动更多的村民走向上养蜂致富路。他不仅将家中的蜜蜂分出来给村民,帮助村民采购蜜蜂,还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养殖技术、管理经验倾囊相授。同时,王小俊还经常虚心向其他蜂农学习技术,然后将技术带回来讲给村民。如今,在王小俊的带动下,北门村共有20余户蜂农。

真的很感谢王小俊!最开始我们家只有2箱,而且都是传统的老方法养的,产不了多少蜂蜜,蜜蜂的存活时间也很短。北门村蜂农周中武说,后来全靠王小俊帮忙,把所有的养蜂技术和管理经验全都传授给他,去年40多箱蜜蜂产了260多斤蜂蜜,每斤100元,赚了3.5万元。今年,他家在王小俊的指导下又发展了20几箱,目前共有70余箱。

今年,王小俊家养殖的300余箱蜜蜂,年产量可达3000余斤,预估产值25万元。看着周围的乡亲在自己的带动下也实现了丰收,王小俊更加坚定了他发展养蜂产业的信心。

(曾  姚   周  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