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街镇工作信息

黑山镇:腰黑公路建成50周年

日期:2021-05-2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1-05-25


休息间隙,建设者们阅读《人民日报》。(摄于1971年)

黑山工程指挥部部分建设者合影。(摄于1971年)

猴石阡工地。(摄于1971年)

有建设者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如今的腰黑公路更加宽阔通畅。 (王泸州摄于2019年)

腰黑公路建设场景。(摄于1971年)

2021年5月15日,一场特别的聚会在渝北区西拉饭店举行。600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这里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黑山工程公路建设50周年”纪念大会。

50年前,一群年轻人为了修建黑山盘山公路(后称腰黑公路)聚在一起;50年后,他们再次相聚一堂,以情景剧的形式演绎着那段峥嵘岁月。

一条路,通进了黑山

一群人,奉献了青春

——记腰黑公路建成50周年

风华正茂赴黑山

以房梁为床,也要支援“三线”建设

“列车即将出发,请还没有上车的同志抓紧时间上车!列车即将出发,请还没有上车的同志抓紧时间上车……”1971年2月,随着列车员的高声提醒,18岁的杜明华背起行囊,登上开往南桐矿区的火车。

“同志,你也是去支援大黑山建设的吧?我们都是,以后大家互相帮助!”刚一上车,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便迎了上来,热情地与杜明华打招呼。

这一年,与杜明华年纪相仿的3800余名青年男女积极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告别父母,从重庆各地赶来,只为尽早在原始闭塞的大黑山中开辟一条通车公路,改善山里的交通环境。但这群年轻人还不知道,他们即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这句话形容黑山一点也不为过。那时的黑山,悬崖峭壁上乱石丛生,羊肠小道中杂草遍布。

“面对险峻的大山,我们心中有憧憬、有惆怅,但更多的是茫然。”杜明华说,庆幸的是,当时市工交部专门成立了黑山工程指挥部,按民兵部队编制分成4个大队、19个连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这让大家的心安定了下来。

为了给这批青年一个安栖之处,黑山各家各户倾其所能,把房子的闲置之地和堆放柴火、杂物的阁楼收拾一番,给这批年轻人当临时住所。当时,一个班十来个人,一间屋子住不下,就攀梯上到房梁,在梁上绑一排硬头黄竹竿,再铺上一层草垫,踩上去嘎吱嘎吱地响。以房梁为床,虽说简陋,但也能遮风挡寒。

“那时南桐虽有煤矿资源,但黑山交通闭塞,是个落后的贫困山区。”杜明华说,他们到达时还是初春,他的房东老邱穿着一双草鞋,破旧的衣服挡不住山区的严寒,脚上的冰口裂开,血糊糊的。晚上进屋黑黢黢的,煤油灯都舍不得点。吃的更谈不上,高海拔山区不产稻谷,只能种洋芋、玉米,一日两餐翻来覆去就是这两样。生活用水仅靠一口水井,这给来自城市的青年们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说起当年的艰苦,参加纪念大会的每一位老人都刻骨铭心,但当记者问起他们是否后悔参加这项建设时,得到的答案都是“不”。

“年轻时,总是满怀着希望和激情,听到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便觉得这是我们年轻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里。来到黑山后,热情的村民尽可能地给我们最好的照顾,之前从未谋面的战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更显可贵。”今年67岁的蒋福秋说。

激情岁月不惧险

用生命筑就21.5公里“云中之路”

“之前我们没有从事过公路建设相关的工作,但每个连队都要负责一段路的修建,一切得从零学起。”蒋福秋回忆道,每个连队都有施工员、炮工、卫生员、炊事员等,每个人只经过了几天短暂的培训,便投身建设之中。

黑山从来以“险”字称奇。当记者问起最艰难的修建阶段时,老人们不约而同地提起了猴石阡和干河沟两个地方。

猴石阡是黑山最险要的路段——全长一公里多的公路需要在全是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修建那条路时,我们用麻绳把人吊在悬崖绝壁上,用大锤和钢钎打炮眼,一炮一炮地把公路炸出来。”当年的情景,刘资惠记忆犹新,“由于山势陡峭,施工现场狭窄,上面打石头,下面搬石头,战友们工作劳累且艰险。”她说。

据老人们回忆,当时,有一名叫万天蓉的女同志,在推石头下悬崖时,不小心踩空,人摔下了山崖。万幸的是,她的衣服刚好被小树桩挂住,整个身体悬在半空中,大家连忙用绳索把她拉了回来。但她的腿部受了伤,被挂掉了一块肉,万天蓉因此被工程指挥部评为“劳动英雄”。

1971年9月,干河沟“总攻战役”打响。“如果说猴石阡段是最危险的,那干河沟段就是最困难的。这段工程要推倒鲤鱼河岸的两座山头,去填平干河沟,形成一个拦河堤坝,造就一座旱桥。”蒋福秋说,“当时,其他大队的战友率先攀上两岸林涧,砍掉灌木树丛,为开凿二十多米深的推山炸药室作准备。而我所处的一大队,则在两岸延伸作业,开山炸石,铺路搭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干河沟段的建设是使用炸药最多的地方,也是战士牺牲的地方。一连的炮工朱双龙,为了大家的安全,只身前往排除哑炮,不幸失败,被炸得血肉模糊。在送去抢救的路上,他强忍剧痛,口中仍不停地呼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那一年,他才19岁。

“除了担任炮工的战士,在窄小的避险地方、有限的警戒范围内,其他战士很难完全挡住从天而降的飞石袭击。十五连的唐光全、十八连的黄先德就是因躲避不及,被飞石击中牺牲的。”蒋福秋说。

就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中,这群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凭着顽强的信念,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用手中的锄头、钢钎、十字镐,用原始的硝酸铵炸药及火雷管人工爆破,用最简单的箩筐、竹箕,硬是从东林腰子口到十二道拐、再从十二道拐延伸至黑山,建起一条落差近800米、全长21.5公里的云中之路。

满怀深情恋大山

“黑山,值得我们一生铭记!”

1972年夏天,腰黑公路全线通车,从腰子口一路盘旋直上,像一条幸福的彩带,没入莽莽苍苍的森林之中。这支3800余人的队伍随后解散,当初的青年分散到重庆各地。这一晃,已是50载。

“当年修路情节在,青春岁月梦里回。”这是当年参与腰黑公路建设的陈越老人写的《黑山公路工程赋》中的一句诗。

“我们都是快70岁的人了,虽然记性越来越差,但那段岁月早已烙进我们的脑中,无法忘怀。”老人刘建春说,即使过了这么久,这个大集体里的战友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那段岁月,或是写诗,或是写文,或是作画,包括这次的大聚会也是在何庆山、向虹、聂蔚明、姚贵莲、曾冬萍、何美新等人的努力下才办成的。

从2005年起,当年参与建设的老人们曾多次回到故地,回首那段难忘的往事。

2019年6月,刘建春与战友何庆山、聂蔚明、杨守平等再次驱车来到黑山,看望当年新场大队党支部委员梁正江。如今已是80多岁的梁正江开了农家乐,一家人其乐融融。

“以前每年秋收后,村民就开始背米,每天天不亮从景星乡新场村背到山下孝子河畔的桃子凼集贸市场,一趟要背130斤到160斤米,晚上又要从桃子凼把油、盐、布匹等物资背上山,来回近40公里的山路,回到家已经筋疲力尽。要是遇到下雨天,全身淋得像落汤鸡似的。”说到这里,梁正江感慨不已,“这真要感谢这些战士,修通了这条路,结束了我们肩挑背扛的历史。”

“腰黑公路的建成,不仅改变了黑山上万村民的命运,也为万盛日后交通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区交通局一级调研员唐富斌说。

如今,腰黑公路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四好农村路”;黑山谷景区成为了国内知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万盛更是从曾经的“抗战煤都”蝶变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资源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试点区”。

“对我们而言,那段经历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工作,我们顽强奋进,不屈不挠,勇敢地挺过来了。每每回首,我都感到无比自豪。”刘建春说,如今看到黑山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他和战友更是十分欣慰。

“我们的青春,为万盛的交通、为美丽的黑山旅游作过贡献。黑山,值得我们一生铭记!”杜明华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