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街镇工作信息

丛林镇:从默默无闻到全市标杆

日期:2024-07-1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4-07-16

夏日里的绿水村,宛如一幅田园山水画:群山环抱,田野连绵,村舍倒映在水田中,错落有致的小道蜿蜒盘旋,农家小院鲜花盛开,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乡村旅游如火如荼。

绿水村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更凭借乡村振兴的可喜成果赢得了广泛认可——不久前,绿水村村民委员会荣获“重庆市乡村振兴贡献奖先进集体”称号。此前,绿水村还曾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宜居村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荣誉的背后,是绿水村村委会在乡村振兴中锐意进取、不懈奋斗的澎湃动力。

“四联”下好组织建设“先手棋”

太阳才刚刚升起,绿水村食用菌种植户张书容已结束当天的采摘,背着一大背篓平菇从大棚回到库房。她说,她家种植有平菇、香菇等10余个大棚,日产七八百斤,主要销往重庆中心城区。因为品质好,每天都有客商上门收购,村民种的食用菌都不愁销路。

绿水村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一直以来,该村以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加以培育,依托区位、资源、气候优势,引进食用菌生产企业,打造特色显著、竞争力强的食用菌品牌。

在此基础上,绿水村深化与中国食用菌协会、贵州湄潭龙凤村、市工程师协会等10余个党支部的交流联建,通过理论研讨、业务协作和难题会诊,实现资源共享、以强带弱、抱团发展。同时,将支部建在产业上,在华绿生物公司和香薇家庭农场成立了2个“产业型”党组织,推行“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五位一体的产业党建新模式。与中国食用菌协会、重庆交通大学和华绿生物公司合作,搭建“村会、村校、村企”人才合作平台,建立了涵盖专家和致富能人的110名优秀人才储备库。探索“走出去、请进来、能人带”的培训模式,依托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三帮”下好群众满意“关键棋”

宽阔的道路、整洁的文化广场、整齐的新农村住房、连片的菜田和果园……如今的绿水村是万盛摄影爱好者必“打卡”的美丽胜地。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陈锦珠还记得村子从前的模样:“房屋建得很乱,没有规划;树多,乱得不成行;水塘多,但大部分是臭水塘……”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整治的推进,绿水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村内处处可见以党的建设、社会治安、村规民约、乡村振兴、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固定式宣传版画,在美化村庄的同时,也形成了农村社会治理宣传阵地,寓教于乐,让村民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约束规范行为,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村庄治理的自觉性。

绿水村党总支书记蔡志华表示,村容村貌、村民生活习惯的“蜕变”离不开村委会在人居环境整治、树立文明新风、丰富文化生活方面所做的努力。截至目前,绿水村整治农房旧房320户,改造卫生厕所545户,新建健身广场2处,安装路灯200盏,改造院落风貌10余处;推广落实“三事分流”、积分制,建立完善“一约四会”制度16个;组建文艺人才队伍,培育面塑、农耕器具制作乡村工匠10名,建成乡情馆、丛林书院等文化设施。

“三促”下好致富增收“制胜棋”

在绿水村,繁忙景象随处可见:村民在食用菌种植基地里采收蘑菇,绿油油的稻苗在风中摇曳,游客徜徉田间地头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这一切的背后,是绿水村致富增收策略的成功实践。

绿水村因地制宜地发展食用菌产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每年,食用菌产量高达6万吨,年产值达到6亿元,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库。通过“一谷五园”特色农业,农业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年产值达3000万元。此外,村里还建成了蘑菇亲子乐园和研学旅行基地,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方面,村委会成立的农机公司,承接机耕机种和统防统治任务,每年创收120万元。通过入股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每年获得15万元的分红收入。村里还种植了120亩西瓜和南瓜,为农户分红5万元。近年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连续两年超过100万元,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68元。

在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方面,村委会依托华绿生物和鲜菇坊,带动周边10余户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帮助创收200万余元。村里还开发了一系列食用菌美食,举办主题文艺文化活动,带动发展了30余家农家乐和乡村民宿,常年解决600余人的就业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