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街镇工作信息

丛林镇:三产融合绘新景

日期:2022-09-08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2-09-08

丛林镇的村庄和丛林菌谷·蘑菇总动员交相辉映。(王泸州   摄)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步履铿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丛林镇步履铿锵,豪情满怀,立足重庆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重庆市美丽宜居示范镇、西部地区食用菌产业集聚中心“两镇一中心”发展定位,打好食用菌产业这张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发新颜,一条条乡间道路不断延伸……漫步在丛林这个美丽宜居、充满活力的小镇,听到的是乡镇建设的声音,看到的是村庄面貌的巨变,感受到的是群众与幸福相拥的民生温度。

龙头企业带领    产业结构更优化

丛林镇曾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小镇,煤、硫铁矿、萤石、白云石等储量大、品位高,森林覆盖率达56.5%。但多年的开采,资源不断枯竭,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为此,丛林镇先后引进华绿生物、顺安盛钛、永润矿业、万创无缝钢管厂、水石鑫新能源物流园、毕麒建筑总部经济等6个重点项目,形成以爆炸金属、稀土等新材料为主的工业产业,不断壮大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走进丛林镇海孔村万创无缝钢管厂生产车间,现场一片繁忙,8条生产线全负荷有序运行,工人或忙着将实心钢管穿孔为空心,或忙着操作自动切割机器,或忙着对产品进行检测、包装……

万创无缝钢管厂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高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输送用无缝钢管、精密无缝钢管等,是五十铃汽车公司和重庆卡福汽车制动转向系统有限公司的固定供应商。其生产的固通牌冷拔无缝钢管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大坝等重点建设工程。自2008年投产以来,累计生产钢管约33万吨,产值近16.5亿元,在西南钢管市场占10%以上。公司还先后获得了国家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同时,该镇食用菌产业也实现了现代化转型,成为了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丛林镇党委书记刘明烽介绍,该镇历来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但基本上都是小户生产,采用人工栽培技术,品种单一、受季节影响大、产量小、利润低。华绿生物、鲜菇坊等龙头企业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食用菌的生产模式,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产量大、效率高、质量好,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重庆华绿生物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人有序作业。(王泸州   摄)

如今,在华绿生物、鲜菇坊等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该镇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构建了“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10余家,已开发金针菇、鹿茸菇、黑皮鸡枞菌、猪肚菇、灰树花、秀珍菇、双孢菇等25个珍稀食用菌品种,解决就业800余人,食用菌年产量超过6万吨、年产值达6亿元,食用菌产品远销东南亚。

丛林镇返乡农民工在丛林菌谷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就业。(王泸州   摄)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丛林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亿元,是2016年底的2.66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3538元,是2016年底的1.77倍。

完善基础设施     提高群众幸福感

初秋,走进丛林镇绿水村,沿着山间小溪徒步而行,回头远眺,夕阳下的村落被山水田园围绕,炊烟袅袅,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画卷。

色彩艳丽的3D墙绘成为丛林镇乡村亮丽的风景。(曹永龙   摄)

难以想象,几年前的绿水村因交通不便,村民出行十分困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是当地村民最真切的感受。

如今,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过去村里的道路是泥泞小路,现在全部改为水泥路,我们出行更加方便了。”村民张果福说,不光是改造了道路,连家里的污水管网、垃圾桶以及厕所等也都进行了改造。

每天起床打理花草,清扫院坝已经成为白龙湖村村民徐世英的习惯。“我们家的房子原本外立面斑驳、门窗生锈、厨房脏乱。2019年,政府补助了3万多元进行改造,村里为我们刷新了房屋外墙和门窗,改造了厨房、厕所,还修建了花台,现在看起来大方美观。”她说。

张果福和徐世英家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是该镇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缩影。

旅游大巴行驶在绿水村蜿蜒的乡村公路上。(曹永龙   摄)

近年来,该镇紧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快完善公路交通网、改造提升农村危旧房屋、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该镇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10公里,行政村通村公路和入户人行便道硬化率均为100%,行政村公交车通达率100%;完成采煤沉陷区受损农房治理1104户,改造、提升农村危旧房屋653户,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73%;完成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标准化改造,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90%。

同时,该镇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建成农村居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13处,全镇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420吨,集镇污水收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92.6%,顺利通过市级卫生镇复查验收。实施农村全域保洁,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效治理率和分类覆盖率达100%,打造垃圾分类市级示范村6个、示范点6个,绿水村获评2020“发现重庆之美”最美垃圾分类示范村。

培育集体产业     脱贫攻坚成效显

丛林镇海孔村曾是我区7个国家级贫困村之一。

“以前家里的收入主要靠我在工地打工和卖点蔬菜,一年下来,也就刚够温饱。”该村脱贫户杨建说,日子本来还凑合,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两口患上多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家庭生活一度极其困难。

如何才能让杨建这样的脱贫户每年获得更多的收入?“单打独斗不行,要让大伙钱袋子越来越鼓,又能抵挡风险,必须培育集体产业。”海孔村驻村第一书记向锋说,经过反复论证,驻村工作队将目标锁定在海孔村“飞上枝头山地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海孔村“飞上枝头山地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于2019年,是该村32户脱贫户以电商扶贫免费提供的山地鸡苗和到户产业发展资金入股,村集体以10万元扶贫资金购买粮食入股,共养殖山地鸡3000只。由于是林下散养,售价略高,加之出栏时数量太多,且销售渠道单一,山地鸡曾一度滞销。为尽快销售山地鸡,驻村工作队员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售卖,线上通过重庆消费扶贫馆、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广销售,线下通过帮扶成员单位、亲朋好友购买等方式销售;另一方面安排驻村工作队员担任重庆消费扶贫馆的线上客服人员,解决售后问题。很快,近3000只山地鸡全部销售一空,实现销售收入近3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

“飞上枝头山地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两年多来,脱贫户已分红3次,累计分红7万元,每户脱贫户分红2000余元,切切实实为村民增加了收入。“虽然每次分红的钱不多,但在我们心里分量可不小。” 杨建说,年年有分红,享受到的是温暖实惠,看到的是致富希望。

近年来,海孔村干部群众一边做好贫困户基本保障、增收等“输血”工作,一边提升产业扶贫“造血”机能,大力托底子、强产业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把贫困发生率降到零,为村民致富带来了希望。

今年,海孔村驻村工作队协同村“两委”实施肉山羊养殖项目。肉山羊出栏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7万元。

发展休闲农业     美丽乡村引客来

走进绿水村水井湾村民组,一眼望去,白墙黛瓦、水清岸绿,犹如一幅山水画。而农家院落围墙上一幅幅生动反映当地民风民俗和农耕生活的壁画,更是让人心旷神怡。壁画的内容不仅有绿水村当地的标志物,如村民家门前的柿子树、阡陌纵横的水田、水风车等,还有该村的特色产品——菌菇。

2019年以来,绿水村结合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本地特色,全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水井湾、小竹林等各个村民组的人居环境越来越靓丽。

丛林镇白龙湖村晨雾缭绕,景色迷人。(曹永龙   摄)

2020年,绿水村入围全市首批2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正式吹响全镇乡村振兴建设的号角。两年来,该镇围绕绿水村“中国·西部菌谷”发展定位,聚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标任务,完成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基础设施等项目35个,建成绿水村便民服务中心、科普馆、乡情馆,打造绿水人家星创天地和1个区级专家大院,吸引81家企业入驻。因地制宜提升庭院风貌、打造院落节点景观,改造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成2万平方米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大棚。如今的绿水村,产业发展有亮点、对外展示有形象、振兴示范有经验。

在蘑菇总动员景区带动下,丛林镇精心打造丛林菌谷、香薇柑橘园、果强桃园、利群柚园、七龙茶园、精品李园,形成了“一谷五园”产业图谱,种植特色水果5000余亩、年产值3000万元,带动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民宿20余家、微型企业20余个、个体户30余户,建成万盛首个旅游商品购物中心,还先后获评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称号,5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曾  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

  •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 万盛生态环境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

收起